image
20251118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

穩定幣貨幣競爭是好事嗎?

image
穩定幣的最主要功能是作為交易媒介,使用時的方便性應是使用者最主要的考慮。除非各穩定幣都能堅守與法幣的1比1錨定關係,否則同一商品以法幣與穩定幣計價,將出現各種不同的價格,增加交易時的麻煩。圖/摘自Freepik

崇尚自由主義與市場競爭的著名古典經濟學家海耶克,於1976年提出「貨幣非國家化」的主張。他觀察到各國由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權,多導致貨幣濫發與通貨膨脹,故而本著競爭可以帶來最好結果的信念,主張開放私人發行貨幣,並相互競爭。他認為市場競爭會迫使發行者控制發行數量,維持貨幣價值的穩定。

 海耶克此一由私人發行貨幣,其發行數量必然可控之「夢想」,在2009年比特幣問世,透出一絲實現的曙光。由於比特幣至全部開採完畢止,總數量將只有2,100萬枚,因此一推出,即引起廣泛推崇,認為其可望取代央行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另一選項。然而比特幣自問世以來,不只經常淪為不法活動的洗錢工具,且成為投機炒作的標的,以致價格大幅震盪,交易媒介功能盡失。

 為濟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價格不穩定之弊,與央行貨幣(以下稱「法幣」)掛勾的穩定幣應運而起。目前,有不少國家已經或正在立法,將穩定幣依法納入監管後,開放私人發行穩定幣。預期在監管法規明確後,各國將會有一些商家、科技業者或金融機構推出錨定本國法幣的穩定幣。如此,各國境內除了央行發行的法幣之外,還會有幾種由私人發行的穩定幣,海耶克所主張的貨幣競爭於焉實現。

 然而,同一國度有多種同樣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在流通,相互競爭,真的是件好事嗎?

 的確,經濟學在討論商品的市場結構時,多頌揚自由競爭,反對獨佔壟斷。就穩定幣此一市場而言,在正常狀況下發行家數應該有限,故將形成「寡占」或是「獨佔性競爭」。穩定幣發行者在這兩種市場型態下,將朝優化服務品質、提高發行儲備的安全性與透明度、維護價格與法幣的黏著度,以及降低與法幣間的兌換手續費等方面進行競爭。這些產品差異化的競爭,確實將有利於穩定幣使用者。然而,穩定幣的最主要功能是作為交易媒介,使用時的方便性應是使用者最主要的考慮。除非各穩定幣都能堅守與法幣的1比1錨定關係,否則同一商品以法幣與穩定幣計價,將出現各種不同的價格,增加交易時的麻煩。此外,多種穩定幣並存,金融市場也增添了不同穩定幣間的兌換與結算困擾。

 在這兒很難不令人想起歐元的源起。在歐元未出現前,會員國各有其法幣,彼此間的跨境貿易、投資與旅遊,每跨一國度即須支付一次相當比例的換匯收支價差與手續費。此一困擾是促成各國揚棄自己的法幣,改用共同的貨幣—歐元的主因。

 此外,吾人也會想到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留與世人的最大貢獻: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些政策的原意,雖然是為了方便統治,使政令能通行全國,但這些基礎制度的建立,也使市場交易容易進行,進而令經濟體系的運作順暢、有效率許多。

 故而,在同一國境內存在多種貨幣的競爭,未必是件好事。若欲緩和多種穩定幣紛陳所形成的上述困擾,主管機關或有必要對發行申請嚴予審查,或鼓勵聯合發行,以減少發行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