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汽車業競爭白熱化,各家車企不得不投入高額研發費用,以確保產品競爭力。分析師指出,龐大的研發投入將加大車企損益兩平的壓力。此外,官方要求車企須將付款給供應商的帳期控制在60天以內,同樣也考驗車企現金流,將加速行業汰弱留強。
綜合陸媒報導,平安證券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德安近日在2025中國汽車論壇上表示,研發投入超預期,將導致新能源車企需要更高的營收方能實現盈虧平衡。據估算,大型新能源車企每年的研發費用正朝向人民幣(下同)100億元的方向邁進,王德安分析,這代表車企若想實現損益兩平,預計每年營業收入最少要達到1,250億元,壓力巨大。
針對大陸官方日前要求汽車製造商須將供應商的付款帳期統一縮短至60天以內的新政,王德安分析,2024年大陸主要車企應付帳款及應付票據的周轉天數大多超過150天,遠高於特斯拉的60天周轉天數,這也反映上游車企大量占用資金,已讓供應鏈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
王德安認為,新規推出後,對於汽車企業的盈利質量、資金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汽車行業的落後產能的淘汰進程。
除了高額研發資金的壓力,新能源車行業也面臨人才嚴重短缺的問題。央視引述官方數據指出,2025年,大陸新能源汽車人才缺口高達上百萬,尤其智駕工程師供需比僅為0.38,求人孔急。
報導指出,為應對人才結構化矛盾,各車企開始與學校合作以「自救」。以長安汽車為例,企業目前已制定完2026屆校招計畫,將持續增加智慧化、新能源、軟體等核心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引進,招聘規模預計提升30%以上,拓展20所以上相關專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