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09陳碧芬/台北報導

連賢明:農業議題恐是卡關關鍵

台灣最有誠意,但還不到美國最滿意的結果

image
「台美貿易談判卡在那?」,中華經濟研究院長連賢明判斷應該是在農業,因為這部分則牽涉到食品安全。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因應川普對等關稅之作法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14國關稅稅率,台灣不在其中,中華經濟研究院長連賢明8日表示,台灣現在處在尷尬中,川普政府應該想把日、韓和台灣一起談,放在類似的關稅區間,但不同於日、韓的政治情況,「台灣最有誠意,談判進度最前面」,但還不到美國最滿意的結果。

 「台美貿易談判卡在那?」,連賢明的判斷應該是在農業,而不是汽車關稅。他指出,汽車關稅和貨物稅造成的最大問題是在稅收損失,金額雖不小、但還有解決空間。農業部分則牽涉到食品安全,過往有美豬美牛的敏感議題,很容易被解釋為在美國壓迫下放棄國人健康,「這些困難不論那個國家都會碰到」,要不然日本也不會為稻米死守不願意退讓。

 連賢明表示,他個人還是期望台灣在對等關稅的最後談判結果,應該會落在15%~20%區間。臺大經濟系教授陳旭昇以用過去30年資料,研析對等關稅,研究結果也清楚可知,以過去五年平均、不用去年的數據,台灣對等關稅就會降到20%左右。

 連賢明分析,稅率一旦高過這區間,不論是美國或台灣都沒有好處,畢竟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國家,台灣也是美國資通訊ICT產品和半導體最重要供應鏈。尤其,對等關稅的另一個目的在於創造「非中供應鏈」,即不含中國在內的全球供應鏈,與中國經貿密切的國家,川普政府會將對等關稅自40%往下談,如寮國、緬甸、泰國。

 而和美國聯盟的夥伴國大概自地板價10%開始往上加,如英國、歐盟。

 而越南的談判結果更是一個最直接的範例。「多投資美國,少用中國貨,這國家(從川普政府拿到)的稅率會愈低,反之就愈高」,連賢明加以註解。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彭信坤則強調,台灣除了對等關稅,還有232關稅要考量,其中的30多項台灣ICT產品原先輸美零關稅,是基於全球供應鏈、貿易國相互衍生價值鏈,為美商需要,川普政府應理解到,這個問題很難用過去的思維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