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日韓課徵25%關稅,尚未定案的台灣稅率及影響引發高度重視。金融業首席經濟學家認為,關稅談判的本質被認為是利空,但市場並未出現劇烈反應,談判繼續延長、還未到「終局之戰」。就目前觀察,美方應會於7月底前敲定所有稅率,我方除爭取等於或低於日韓的稅率,也要留意不同的產業別可能出現的稅率差異,尤其是電子與資訊產品的稅率。
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表示,日韓關稅出爐後,日股反而走揚,顯然市場認為關稅談判還沒有「close deal」,後續靜待台灣關稅談判結果。即使正式宣布稅率,也不代表是最終結果,但可做為定錨點,看後續從那個稅率往下談判。
美國原本就想把台日韓包在一起談判,本次台灣對等關稅稅率比照日韓25%機率較高,若結果比25%更低,甚至僅20%,屆時台股一定上漲,「只要比25%低,都可以說是賺到,市場一定正面反應。」李鎮宇並認為,7月底整個關稅談判一定會結束,「不能拖下去,否則聯準會將難以降息。」
此外,關稅談判一直成為不確定性來源,出口雖創新高,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創新低是警訊,顯示近期國內內需、房地產往下掉,內需市場有凍結跡象,不確定性一直存在讓內需起不來,下半年景氣可能有些堪憂,市場要等關稅戰等不確定性消除掉,內需消費才能穩住。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指出,川普對日韓關稅政策結合政治操作與談判策略,但應還有談判空間,對台關鍵在於出口占比72%的資通訊等電子產品的關稅稅率,若維持與現狀差異不大,則衝擊相對有限。
台灣每年對美出口達1,150億美元以上,其中電子與資訊產品目前稅率為0%,若維持現況,即便其他非電子商品被課徵較高關稅如20%,政府尚可挹注資源協助非電子業度過難關,降低衝擊。
合庫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徐千婷分析,川普延長談判期符合預期,顯見川普藉由延後生效帶給各國談判時間壓力,促使其加快協商;另一目的可能是爭取時間,讓美國企業有更多時間調整供應鏈與報價,降低對自家產業的衝擊。
台灣對等關稅稅率尚未公布,這代表台美還在持續協商,雙方仍於特定項目進行細部談判,推估未來機率最高的情境是調降至15~20%,但也有可能區分產業課徵關稅,如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採低稅率,傳統製造業維持高稅率,顯示美方意在所減少貿易盈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