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512◎策劃.文/杜蕙蓉

教育與業界脫節 生技專業技術無人傳承

image
圖/美聯社

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認為,台灣在小分子領域,由於有化學與藥物動力學的專業人才,過去曾有優勢,但這兩種技術型的人才,很難發表paper,加上而後台灣生技人才多數專注於基礎研究,以發表paper(論文)為主,而非藥品開發與製造。

 目前的學校教育與產業脫節,Quality Control(QC,品質管制)與Processing Science(製程技術科學)等關鍵應用技術,教育體系幾乎不教,導致產業人才嚴重不足,學界與業界嚴重脫節,企業即便手握創新研發項目,也無法順利商品化。

 藥華藥董事長詹青柳認為,台灣生技最重要的是要加速研發的成果可以產業化,台灣有中研院、工研院、生技中心、國衛院,還有大專研究機構,他們有很多的研發案,惟長久以來這些機構的學者專家的研究都是以發表論文為目標,絕大多數並未出走實驗室,「這是很可惜的!應該要結合產官學研醫資源,加速研發成果產業化。」

 除了關注論文的發表外,醫藥分家也是「原罪」。藥局的林立,讓台灣藥局密度躍居世界第一,以歐美日藥局連鎖率分析,單點服務人數約4、5,000人,台灣和大陸單點服務人數都不到3,000人;低連鎖率、高密度的特性,即使可能面臨未來經營困難的窘境,跨足、併購藥局依舊是熱門的話題。

 以目前尚未有經驗的新科藥師,年薪都有百萬元的水準,在藥廠做著單調藥劑開發的藥學系畢業生就更少了!即使如此,藥師也是生技人才的缺口之一。

 大樹董事長鄭明龍認為,雖然在學校所學有限,但生技人才的養成最關鍵的還是藥廠歷練,全球百強的醫藥大廠培養的人才,是生技產業發展的主因,而台灣的生技業有能力鍛練出自家的子弟兵還是很有限,甚至因為無法給出「夢想」,讓人才怯步。

 美國學名藥天王陳志明認為,台灣在60年代掀起了出國留學的狂潮,那是青年學子的夢想,被視為「出人頭地」的法門,是家庭的希望,當時父母親變賣家產,也會努力送小孩出國讀書;但現在環境好了,大家卻不出國求學了,就長期的發展來看,年輕世代沒有更大的國際視野,沒有和國際人才交流,這也是台灣的隱憂。

 他認為,台灣發展新藥太辛苦,以過去的軌跡來看,也不是很成功,主要是台灣市場太小,也欠缺人才,法規、資金也不足,投資人和資本市場干擾也不少,未來要如何發展可以在美國和世界發光的新藥,還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和大環境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