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512◎策劃.文/杜蕙蓉

生技人才大斷層 台灣產業拉警報

AI風潮壓境,降低優秀醫護人才耕耘意願,紛紛出走報酬優渥的科技業

image
圖/美聯社
生技產業人才困境

前言:台積電領軍的半導體產業席捲全球,「護國神山」的魅力也讓人才庫的版圖大洗牌,生技業在這一波AI吸人的大浪潮和長期教育環境的脫節下,正面臨人才斷層的大危機。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憂心忡忡表示,「我們把我們的專業弄丟了!」

台灣的製藥和醫療水平,是在日據時代建立基礎,當時的政治環境,讓最優秀的人才都選擇就讀醫學系和藥學系,挾著頂尖人才都是醫生的思維光環下,讓臺大醫學系一直蟬聯大學第一志願的寶座,也是台灣醫療技術聞名全球的主因;只可惜這個冠軍神主牌,近年來因台積電的AI風潮和醫療體系的辛苦正在慢慢的改變中,臺大醫學系能否再領風騷備受關注。

 以歷史的沿革來看,當年統治台灣的日本,不僅為本土建立很好的公共衛生基礎,他們也在台灣建置藥廠,加上從日本受藥學教育回來的人士成立本土西藥廠,都是接受日本嚴謹的訓練,在工廠的管理和生產都有一定的水平。

 1970年代,正逢工業起飛,不少歐美藥廠紛紛來台設廠,為正在起步的製藥業帶進新的技術和新穎的商業觀念,相較於日系廠商的保守,歐美的學術和專業銷售,再次提升台灣製藥和銷售水平,也讓製藥產業進入黃金世代。

 閻雲指出,1970年代的台灣製藥業,有兩大特色,第一個很會做「劑型」,另外一個是會做「藥物動力學」,這兩項專長的人才,對於老藥新用和新劑型新藥的開發最為關鍵。

 只是,隨著台積電等科技產業的薪資大幅攀升及發展前景的持續看好,愈來愈多的醫學與藥學系學生選擇進入更具吸引力的高科技領域。而化工和材料學原本是製產業發展的基礎工程,也因人才一窩蜂往科技業靠攏,導致台灣的生技業在競爭中逐漸處於劣勢。

 此外,薪資與發展差異成為人才流動的核心原因。與半導體業的高薪、高獲利相比,生技產業面臨的風險更大,且新藥開發周期長、投資回報慢。這使得不少原本可以加入生技業的AI與數據科學人才,選擇了更為穩定且報酬優渥的科技業。

 大樹董事長鄭明龍更直指,「短期內無法改變薪資的行業年輕人不會有興趣!」

 曾任衛生署副署長與健保局總經理的張鴻仁,是生技業少數擁有產、官、學經歷的大老,針對生技人才的斷層和醫療人才的短缺和健保經費,就曾提出「健保制度不改,2030年大限來臨」的警語。

 張鴻仁認為,解決生技人才不足的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薪水調高到正常水準;否則產業能吸引的只剩下「對生技有興趣,對金錢不在乎」,或者是找不到轉換跑道的工作者,對產業發展而言,這是很扭曲的!過去台灣認為最有競爭力的醫生都跑掉,護理師也轉職,那麼醫療生技產業會變成什麼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