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積極推動打造「生技業的台積電」,以CDMO與新藥平台為核心。但現實中技術瓶頸與人才缺口難以突破,使得台灣生技業在國際競爭中難展雄風。
以產業面來看,過去台灣有化學與藥物動力學人才,在小分子領域曾有優勢,但現在卻因學術環境重paper(論文)輕技術,學生與老師不願投入,而化工和材料系的學生也轉往科技業發展,造成人才大斷層。
蛋白質藥物與抗體等大分子藥物領域,台灣則因投入時間較晚,宇昌(中裕前身)案變成政治口水戰,基亞、浩鼎新藥三期臨床解盲失利引發的風暴,加上新冠疫情封城,延誤新藥開發時間,也讓大分子領域人才不足,一直依賴國外,導致發展受限。
近年掀起的ADC(抗體藥物偶聯物)這種大小分子結合的熱潮,台灣因投入時間較晚,加上過往的政治爭議與臨床解盲失利事件,始終難以在該領域突破,未來能否有底氣與中國大陸和歐美等藥廠競爭,有待觀察。
至於CDMO(委託開發與製造)雖然是政府近年積極鼓吹也有政策支持,業界更以打造「生技業的台積電」為目標,但也出現了產業發展的瓶頸,因為CDMO需要Processing Science人才,但台灣沒有這方面的教育。相較於德國,美國等國家擁有成熟的培訓與產業環境,台灣的CDMO難以競爭。
有機會躋身全球前十大CDMO廠的保瑞,透過併購策略,在美國擁有完整的口服固體製劑、針劑、大分子藥物產線,CDMO訂單也明顯加溫。
保瑞董事長盛保熙表示,為了拓展CDMO版圖,持續的併購和廣納人才是必然的途徑,而以現階段的人才庫來看,台灣是遠遠不足,必須以更大的實力和有機會完成的藍圖吸引國際人才。
CDMO是全球生技供應鏈的重要一環,政府近年雖積極投入政策資源,卻因國內缺乏Processing Science技術專才,導致產業推進遲緩。
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語重心長表示,「若無法從根本解決技術與教育瓶頸,即使有政策與資金,生技業也難以打造出下一個台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