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327盧展南■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借鏡國際趨勢 跨國的海底電纜互聯 增加能源韌性

image
跨國電力傳輸已是發展趨勢,近年來因應淨零需求,相互調度的跨境海底電纜已是慣用的解決方案。圖/本報資料照片

經濟部郭部長的菲律賓綠電輸台想法被形容為天馬行空,讓官員瞎忙一場。但跨國電力傳輸的價值評估,絕不是從國外拉一條電源線上岸,以一度電的成本是否能低於現有售電電價來評斷,宜另從能源安全、電網韌性及供電品質等因素加以考量。

 去年花蓮大地震造成大量發電機跳機,導致後續電力供應的緊澀。1999年729大地震,921大停電事故中,造成大量發電機嚴重損壞及跳脫,台電公司雖亟力搶修,復電偏長,主要係由於全黑啟動輔助性服務之發電容量不足。當整個電力系統無法在全黑狀態下迅速恢復供電,跨國電力的相互支援,或可適時彌補日益頻繁的天災破壞下的電網復原能力,加強電網供電韌性。

 跨國電力傳輸已是發展趨勢,近年來因應淨零需求,相互調度的跨境海底電纜已是慣用的解決方案。

 愛爾蘭EirGrid輸電公司為了實現未來最大系統之非同步電源(再生能源)占比為75%,除了致力於解決再生能源所引發的問題外,對於跨國的海底電纜互聯線興建也不遺餘力,以解決再生能源風力發電過剩問題,將再生能源輸到歐盟國家,對電力系統供電穩定及電價降低都有極大貢獻,為一舉多得的工程。

 歐盟相信「任何國家都不應被認為是一個孤島」,「大海互聯(Great Sea Interconnector)」計畫擬利用高壓直流(HVDC)海底電纜,將臨海及海島國家孤島的電力系統與歐陸電力系統連接在一起,從事電力市場交易與電力融通。歐洲電網運轉單位(ENTSO-E)對「大海互聯」計畫成本效益評估顯示,每年為社會和經濟福利做出5.8億至11.2億歐元的貢獻。

 台菲海底電纜的概念非憑空想像,2020年美國與巴西學者共同在《可再生與可持續能源評論》期刊發表的文章中就提出,可效法日本2011年提出的亞太電力網(AsiaPacific Power Grid)的構想,探討日本、台灣和菲律賓之間地理環境,架設HVDC海底電纜的可行性。

 國內台大等研究單位已對台灣與菲律賓附近海域有研究,未來可借鏡國際作法,擬定最佳可行鋪設路線,加以評估,並持續與菲律賓政府進行雙邊對話,尋求合適再生能源開發地區。

 菲律賓正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對於外商投資再生能源給予優渥補助,因此吸引許多各國廠商投入。菲律賓綠電輸台的想法在技術上應可行,然海底電纜的建置費用需要精密的成本分析,會因為輸送距離、海底深度、海下地形變化而有所差異。且需考量設置的時間、經濟規模、運轉成本、商業模式與投資報酬率。

 除此之外,更應從能源安全、淨零碳排綠電運用、兩國電網運轉穩定度及電力品質的影響做考量。

 這些因素在「台菲電力合作評估報告」尚未詳細探討.若評估跨國電力傳輸可行,則應建立誘因吸引國際基金及RE100會員參與投資,藉由同盟國間彼此提供的備援電能及供電調度資源,可強化各國能源及電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