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818陳碧芬/台北報導

童子賢十字箴言

剖析科技業趨勢

image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 圖/本報資料照片

 全球科技產業大環境正在轉變,支撐台灣科技產業目前繁榮景象的動力來源,該如何承繼優點、去化隱憂?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17日以「培養、蒐集、分散、聯絡、反省」,十個字道盡自己的期待和些許擔心。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為20周年慶推出政策白皮書,17日舉辦第二場線上視訊論壇,探討台灣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童子賢目前亦兼任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副理事長。

培養

 童子賢表示,「培養」是指培養人才和創意,需要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他舉例台積電八成持股是外資,但台積電理所當然是台灣企業,在台灣創業成長茁壯,台灣這片土地能夠培養出外資看好的企業,應該要繼續維持發揚。

蒐集

但另一方面,台積電一開始創業時並沒有獲得足夠的台灣資金,所以他要提出「蒐集」,包含資金、專利、水電等,台灣要懂得蒐集有用的資金,為產業界帶來發展機會。

 「資金長腳,會流動,有頭腦也會判斷」,童子賢說,一如台灣的水、電條件已不像30年前,台灣豐沛的資金會流向何處,應該經由有效的金融環境,創造有效率的資金運用。

分散

 有關「分散」,童子賢指出,台灣太集中在半導體、太依賴高科技產業,也太依賴製造業,應該分散產業發展,製造基地也要分散,在中美貿易戰過程,中國大陸國民所得變高,對製造業長期發展不利影響,台灣製造業分散過程,少則三~五年、多則七~八年時間,東南亞、印度會是分散中國供應鏈的其它基地。

 至於產業分散部份,童子賢認為,發展服務業相當重要,如果未來十年,服務業無法創造大幅青年就業機會,台灣薪資所得就不可能大幅提高。

反省

 他提出台灣是否繼續重製造、輕服務,作為建議國人「反省」的重點。他說,台灣社會在科技業做得很成功,但在服務業卻是外商的天下,吃外商作的速食,用外商開的銀行,看美國的電影,上千億的台灣服務業大餅都給外國業者,「若台灣繼續重壓科技業,可能可以多創造一個林百里、徐世昌和童子賢,這樣差別是產業從95分變成96分而已!」

聯絡

 針對「聯絡」部分,童子賢舉例電動車產業,提出二個「東」:東歐、東南亞,可以是國際產業人才的新來源,相較於早期台灣學生選擇留美、並在當地工作,帶來台灣科技業與美國舊金山灣矽谷地區有隱形連結,兩個「灣」的緊密人脈關係,為台灣產業形塑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