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723陳清祥■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

掌握疫後新契機 落實ESG

近年來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成為顯學,越來越多的投資人以ESG為公司是否值得長期投資的判斷指標。一般認為ESG表現優異的公司,會有更長期穩健的回報,符合股東的長期價值。過去投資的評估多著重在各項財務指標,如每股盈餘、本益比、市值、股價淨值比等,通常反應短期績效。而ESG則同時聚焦在各類非財務性指標,如公司治理、節能減碳、污染防治、勞工關係、社區關懷等,兼顧長短期績效。

 新冠疫情肆虐,在過去一年半形成全球公衛危機,除了帶走寶貴的生命,經濟陷入停滯外,失業率大幅提升,貧富差距擴大。 各國都優先將資源投入在醫療與公共衛生,並發放大規模紓困資金,努力振興經濟。然而,任何一次危機,也是蛻變翻新的契機。

 近年來在金管會積極推動下,上市櫃公司的公司治理已經逐年精進,但在環境和社會議題上,則存在許多待改善空間。金管會去年頒佈CG3.0永續發展藍圖,引導公司重視氣侯變遷議題,要求公司應揭露營運相關之ESG議題之風險評估及其管理策略,並評估氣侯變遷之潛在風險、因應措施及溫室氣體盤查等資訊。例如應揭露溫室氣體排放、用水量、廢棄物等量化資訊;並制定節能減碳、溫室氣體減量、減少用水或其他廢棄物管理政策。新冠疫情讓地球天空暫時呈現藍天,碳排量暫時減少,也因而延宕了氣候行動。但是等疫情緩和重啟經濟後,全球恐怕將再次面對氣候危機,政府及企業都應高度重視。例如歐盟已宣示將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並透過開徵碳關稅來控制進口貨品的碳足跡,台灣政府及相關產業應即早因應。政府和企業不應只是透過紓困解決短期危機,而是要藉此機會,重新改造產業結構,創造發展零碳經濟。尤其應借鏡OECD及歐盟的綠色紓困方案,協助企業更新節能設備、提高減碳商機。

 其次在社會議題上,包括產品責任、勞工關係、多樣化與共融等面向。疫情威脅,對社會各個階層造成眾多困境,這是企業展示如何以商業模式緩解危機,並在此時擴大保護與促進員工權益的力度,以期在組織恢復正常後,仍然保有一支訓練有素戰力堅強的優秀團隊。疫情期間更要竭盡所能確保員工的健康和安全,要注重及加強揭露職業安全、職場多元化與平等(如女性職員及高階主管的佔比)等具體明確的量化指標。 同時,企業也要訂定供應商管理政策,要求供應商在環保、職業安全衛生、及勞動人權等議題遵循相關規範,並落實督導及稽核。

 面對ESG的浪潮,企業如何重新定義願景和使命?又如何依此發展經營策略?董事會及董事們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督導經營團隊將ESG融入經營策略。下面三大方向提供參考:

 首先,企業經營成功後如何讓社會更好呢?應清楚的辨識重大的環境和社會問題,了解公司的營運那些有利於社會,那些可能危害到社會?確保兼顧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包括「為客戶提供價值」、「投資於員工」、「公平和道德地對待供應商」、「支持社區」及「為股東創造長期價值」。其次,確認內部或外部的活動及內部流程,例如銷售、資訊科技、職場政策等,都與公司的定位和價值一致。另外,也要確保重大投資都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力,並產生企業價值。

 疫情稍緩後,期待政府能透過綠色紓困、綠色新政,前瞻計畫引領產業政策及企業投資,致力於打造高附加價值、零污染、循環永續的經濟模式。企業則要勾勒出一個斬新的企業價值定位,以更強化企業的使命和經營目的,落實ESG,朝永續經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