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723歐宜佩■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師

從疫下電商發展看社會數位轉型

歐美國家隨著疫苗施打率增加,經濟逐步解封,台灣卻進入三級警戒,全國陷入風暴之中;一再延長的警戒時程,可觀察到疫情帶動社會數位轉型,如疫情促使線上商機需求增溫。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零售業者提供線上銷售管道家數從2020年3月的39.9%增加到2021年5月的41.9%;就行業別觀察,以直銷及其他未設店面的零售業、超級市場、藥品及化妝品零售業、百貨公司居冠。

 在國外疫情嚴峻的一年間,各國線上商機持續蓬勃成長的同時,也可觀察到電子商務活動的趨勢轉變,如:

 一,販售商品類型改變:民眾購買商品從非民生必需品轉變為民生必需品,如食品、藥品或雜貨等。現在非常流行蔬菜箱,因為過去運送過程較易造成商品損壞,較少在線上銷售。而疫情促使菜農或餐廳直提給消費者。伴隨而來的消費交易糾紛亦驟增。

 二,增加新使用者:過往數位弱勢族群往往較少使用電商,疫情促新購買者出現,如年長者。據日本統計顯示,在1,000萬張信用卡持有者的使用狀況顯示,60多歲用戶(2020年1月15.4%到3月21.9%)和70多歲用戶(10.9%到16.4%)的網購占比成長最高。

 三,賣家結構轉型:雖許多因疫情被迫關門的店家加入電子商務,但部分OECD資料顯示,賣家結構正在轉變,從小型、專業轉向大型且多樣化賣家,同時也突顯線上與線下管道互補。據美國電商市場統計,在2020年1月到6月,亞馬遜的市占率低於Walmart(4.2%到5%)和Target(2.2%到3.5%),主因是消費者可在網路下單,並在實體商店快速取貨。

 對台灣而言,掌握疫情線上商機同時,或可參考國際經驗,以延續線上商機潛力,包括:

 提供可服務所有人的線上購物環境:加強縮小社會的數位落差,促進長者、低收入戶等族群使用電子商務。如新加坡於疫情期間推出Seniors Go Digital計畫,提升長者數位技能。另愛爾蘭公民資訊委員會也呼籲疫情時間物流量暴增,賣家能為長者與弱勢族群預留優先商品配送時段,或非弱勢購物者到實體店內取貨。

 公平電子商務市場機制:對消費者而言,因疫情增加線上購買,伴隨衍生的交易糾紛也增加,政府需加強促進信任機制的建置,如加強線上公平商業交易行為對話、教育消費者了解可能的潛在詐騙,提高消費者保護及產品安全機制與推廣。另因疫情導致小型與地方實體零售商退場,須加強維繫市場公平性,避免大型零售商壟斷。

 引導中小企業加強電商經營:一是增加電子商務的彈性,如放寬非接觸支付的上限、鼓勵非接觸交付方式(如無人機、包裹櫃、交付證明取代簽名等)。二是鼓勵企業經營電商,為降低不確定性及擴大全通路商業模式,或可參日本與新加坡作法,制定電子商務發展指南,並提供補助協助企業開設網路業務。

 綜上所述,疫情驅動的線上商機如何趁勝追擊,需要從較為廣泛的社會數位轉型觀點出發,強化建立友善購物環境,讓線上活動更適宜於社會體系內擴散,以促成產業成功轉型;未來會有更多的社會數位轉型議題,均會涉及多元面向,需要有更多部會的主動加入與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