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603彭禎伶/台北報導

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 保險業質的進步 金管會看見了

image
↑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圖/本人提供

 從拘泥保單條款,到主動替客戶尋找理賠理由,金管會看見保險業在公平待客上有「質」的進步。曾處理保險申訴案多年的保險局局長施瓊華表示,保單與保戶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車險、火險、責任險,到壽險各式保單,都是需要人與人面對面溝通,見解不同就會出現爭議,但近年,保險業「已把主動理賠內化到公司文化中」。

 據保險局統計,2020年保險業因違反公平待客原則相關規定、被金管會裁罰的金額共新台幣3,570萬元,占當年度產、壽險業罰鍰總金額1億910萬元的32.72%,也就是1/3是因為沒有公平待客被罰,看似比重很高。

 施瓊華表示,主要是2019年有針對公平待客原則進行金融檢查,其中針對保險業未了解客戶投保的資金來源,有些是被勸誘保單貸款或以貸款方式,借錢投保,沒有檢視商品妥適性等,這些都已訂定新規定,強化保險公司的KYC(了解客戶)程序。

 保險業裁罰案或申訴案,很多都是招攬、理賠糾紛,施瓊華說,過去都是以申訴件數作為監理指標,但近年推動公平待客等原則,是希望保險公司「從上到下」形塑公平待客的企業文化,更重視的是各公司董事會對公平待客的重視度,這部分占比達30%,申訴比率則是降到10%的占率,「若從前端(指董事會)就重視、就做好,再到商品面、招攬、後續服務都落實,申訴就會減少。」

 從上到下、從公司內部擴展到行銷通路,施瓊華看到保險業在進步,她強調外界不能看保險業申訴或調解件數每年一、二千件,是銀保證三業中最高,要看保險業每年給付金額逾兆元,給付件數是數千萬件,申訴占率其實是非常微小,同時施瓊華亦坦言,如壽險保單是一輩子的保障,這種長期的承諾,可能在某一點看法不同,就產生了爭議性。

 施瓊華說,過去保險業可能拘泥在保單契約,常要求符合契約要件才能理賠,例如罹癌一定要有切片檢驗,手術一定要住院等,但在醫療進步下,癌症確診可能已不需要切片,手術可能門診就完成,保險公司也學著與時俱進,出現爭議就檢討、調整,施瓊華說:「這是質的進步」。

 且保險業近年在重大災難中都衝到第一線,第一時間就去檢視有無自家保戶、提供快速簡易理賠,甚至出錢出力,協助受難者,施瓊華認為,保險業的公平待客正「慢慢在精進、逐步改善」,她盼望保險業形象能更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相信保險業會是「溫暖、照顧保戶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