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216佘日新■逢甲大學講座教授兼跨領域設計學院院長

企業如何為世紀經濟難題找解方

英國經濟學人於11月29日的封面以Inequality Illusions為主標題,提出對當前最廣泛被接受之世紀經濟難題的反思,這個年代在短暫記憶、淺層思考與膝蓋反應的制約下,經濟學人再度印證其執全球財經雜誌牛耳的龍頭地位。文中對於「1比99」的社會運動提出經濟分析,2011年佔領華爾街後,所得與財富的不均現象是否得到舒緩?抑或,不均本身的命題是政治的、社會的,而非經濟的?文中對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與兩位角逐美國總統的民主黨大將Elizabeth Warren與Bernie Sanders提出理論與政策的修正建議。無論事實的真相如何,這個封面故事所涵蓋的美國現象、英國數據或法國論述外,闡釋企業家的心態篇幅不多,卻特別耐人尋味!

 企業家若是憑著良心經營事業,賺錢本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因為經營事業獲利本為天經地義的,只是這個時代的辛苦人太多了。追求獲利的過程中,若犧牲了環境與生態的永續、勞工的權益或福利,自不可取!但是,企業家精神中的承擔風險與承受壓力乃是經營事業者的日常,往往非一般受薪階級所能體會,台灣企業家獲得的超額報酬又不若美國完全資本主義社會那麼驚人,台灣社會近年來卻隨著似是而非的國際論述、或隱或現地表達「仇富」的心態,加上政客刻意操作,整體而言並非健康的發展。

 1986年諾貝爾經濟得主Milton Friedman認為企業組織對社會最大要負的責任就是獲利,引此,不在獲利雷達圖上出現的規劃都屬不務正業。1990年代,全球正在持續擴張的酒酣耳熱中,Friedman的「諍言」也在諾貝爾獎的光芒中持續引領社會大眾對此一課題的風向,然而,對於社會責任的重視卻悄悄轉向。進入新的千禧,由中國紅利帶動的全球化進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尤其2008年金融海嘯後,新型態的經濟秩序對於可持續(Sustainable)與社會(Social)面向的經營績效日益重視,近年國際投資法人對於ESG的揭露極其重視,由資本市場驅動公司致力邁向更高境界,也呼應筆者三年前「創實」一書中所楬櫫的新策略7S中的兩道考題。從總體面而言,各種努力似乎也在朝向聯合國2015年發布的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校準(雖然進度與成效有如牛步)。種種跡象都顯示即將邁入第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企業家精神,需要關照的層面更廣泛了。

 伴隨著不均的詮釋(無論真偽),社會接受(Socially Acceptable)成為網路時代中的判準依據,公關化或小編化取代沈默的大眾成為偏誤的主流卻不見得真實的感知。緊接著企業社會責任,大學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近年來得到高度關注,彷彿把左派的分配正義與右派的市場誘因加起來除以二就會得到「中道」似的,成為修復資本主義缺陷、或恢復社會主義公平的利器。然,正確的心態才是關鍵,否則只會淪為假道學的美麗裝飾。當前許多魚目混珠的「社會企業」把原本立意良好的設想稀釋為社會的不良資產,玷污了真正有心投入、有所作為的社會企業之品牌形象。公關化的企業社會形象只會混淆善盡社會公民的起心動念,或壓縮企業真正投入社會關懷的力度,相信我們的下一代對於偽君子與真小人之間,具備更敏銳的判斷力與更強烈的評價。

 利己獲利的追求並不可恥;利他公義的追求也不見得高大上;人性尊貴與卑賤的差異只存乎於心,除了當事人,外人實在難以置喙。不過,當社會接受的價值日益重視社會責任時,企業家順勢致力於社會績效的提升已不是一則道德考題,而是經管考題,必經許多實證研究都發現,關注ESG的企業在財務表現上也遠超越其同儕廠商。

 投資社會優勢,一如其他的投資計畫,需要對於前提、邏輯與收益都提出妥善的解釋,其中收益部分應提出更廣泛的利害關係人評估,倘若「利」之所趨是計天下利,就請經營者勇敢、大聲地說出來吧!反觀那些建構在利害關係人的良善基礎上所進行社會優勢的套利,將經不起時間考驗的魚目混珠,被埋葬在社會接受的廢墟中。

 無論個體面的ESG或總體面的SDG,真實面對人類的挑戰、開創共同的未來,將會義利兼容、名利雙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