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213孫彬訓/台北報導

劉遵義:中美貿易戰有望共贏

 中美貿易戰開打迄今已近十個月,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中研院院士劉遵義分析,中美貿易戰預期將在3月初出現轉機,會有雙方都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協議出現,讓兩國雙贏而不會雙輸,但未來中美在科技、領導等方面的競爭還會持續下去。

 劉遵義近期發表新作「共贏: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12日舉辦新書發表會暨座談會。劉遵義指出,中美貿易逆差其實只要改變計算標準就會縮小,兩國各有專長,從經濟學的宏觀角度來看其實可以互補,美國可以增加對大陸出口,大陸則增加對美投資,就可以避免陷入所謂新大國挑戰舊大國的零和遊戲。

 劉遵義指出,中美貿易戰對大陸經濟的即期直接影響顯然是負面的,從實際規模看卻相對較小,且對大陸而言完全可控,沒有必要驚慌失措,「天塌不下來」。

 他認為,貿易戰有希望很快告一段落,至少相互加徵關稅的舉措可能在3月告一段落,但中美間的經濟與技術競爭可能長期持續,貿易戰也可能對兩國的長期關係造成損害。

 劉遵義分析,如果中美兩國聯合協作,許多全球性問題有望得到解決,如果中美兩國能和平競爭,就像競相建造最快的超級電腦那樣,將有望實現許多創新。中美兩國應該著眼於結為競爭性夥伴關係 (competitive partners)。

 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薛琦認為,中美貿易戰的戰場,貨貿是引信,服貿是火藥,體制之爭是鋼殼,預計一定談不成的將是服貿或體制之爭,但預計3月將有部分可談成,談不成的部分會往後移,讓貿易戰持續打下去。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添枝分析,整體來看衝突的根源非企業而是政府,技術競爭的勝負取決於市場而非政府。此外,技術的成就非一夕之功,若要競爭,要打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