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澤,號稱台灣的「Bob Dylan」,他所創作的歌曲《美麗島》為大家所孰悉。李雙澤最早喊出「唱自己的歌」這樣的口號,帶動了70、80年代的校園民歌風潮,也因此奠定了台灣後來作為全球中文流行歌曲創作中心的基礎。
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學生活動中心舉辦民謠演唱會的現場,代替胡德夫上台演唱的李雙澤,剛剛結束到菲律賓、西班牙和美國的兩年遊學,他意外驚人地拿著一瓶可口可樂,對著全場迷戀西洋民謠的淡江學生質問:從菲律賓到西班牙,從美國到台灣,我們年輕人喝的都是可口可樂,聽的唱的都是西洋歌曲,為什麼我們不唱自己的歌?
那一夜之後,《淡江週刊》和其他校園刊物便如同炸開了鍋,學生們圍繞著「可口可樂事件」和「唱自己的歌」進行激烈的評論和辯論。楊祖珺在《淡江週刊》上撰文〈不是不唱自己的歌,而是我們的歌在哪裡?〉來回應李雙澤,鼓動了李雙澤和當時的許多學生青年開始動手寫自己的歌,就這樣掀起了一場風風火火的校園民歌運動。
此後李雙澤在半年多的時間,與淡江老師梁景峰合作,密集地創作了9首歌曲,包括《美麗島》、《少年中國》、《愚公移山》、《紅毛城》、《老鼓手》、《我知道》、《心曲》、《我們的早晨》、《送別歌》等。當時擔任《淡江週刊》編輯的侯德健,也在聽到《美麗島》3年之後,寫出了大家至今耳熟能詳的《龍的傳人》。
令人惋惜的是,李雙澤在1977年9月10日,據說是在淡水興化店為了救一位不相識的美國人而溺亡。雖然李雙澤的生命十分短暫,但在他的人生旅程中卻綻放了最燦爛的火花。
李雙澤去世之後,楊祖珺與胡德夫錄製並出版了《美麗島》這首歌,在黨外運動時期傳唱全台。1979年黨外人士為了藉著創辦刊物來建立政黨,想到以這首歌為名,於是才有了《美麗島》雜誌,以及當年底在高雄的「美麗島事件」。
40年來,李雙澤的歌曲被不同政治陣營的人士貼上了不同的標籤與符號,但是究竟李雙澤在創作這些歌曲時是如何想的?他的思想狀態如何?這就需要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的李雙澤。令人感恩也十分敬佩的是,當年演唱《美麗島》和《少年中國》的楊祖珺,在過去兩年訪問了50多位李雙澤的朋友和當年的親歷者,自費製作關於李雙澤的紀錄片,在今年9月10日紀念李雙澤40年紀念會上,播映了部分內容,通過多角度的受訪者口述還原了當年的可口可樂事件現場與一個真實的李雙澤。
據許多李雙澤的老友們回憶,真實的李雙澤主張的是社會平等和人類解放,他有著深深的理想主義和人道情懷。也許因為「可口可樂事件」讓人們對他有著狹隘民族主義的誤解,但是在他生命最後一刻他所拯救的人,正是他所批判的美國人,可見真實的李雙澤,不只愛鄉與愛國,而且還深深地懷著跨越國界的人類大愛。
40年過去,台灣社會的變遷已經是滄海桑田,我們不知道如果今天李雙澤在世,他還想要大聲說什麼。但我們知道,李雙澤沒有走完的路,還會有新的一代繼續走下去。(作者為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