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不良的生活習慣,恐增添失智風險。工研院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副秘書長胡紀平19日在「永續健康趨勢論壇」,以「國人健康解碼,不可不知的失智症威脅」為題發表演說,解析與南山合作的《永續健康白皮書》調查結果,並從國內外數據剖析失智風險、照護成本及可行的預防途徑。
胡紀平指出,40%的失智風險可透過改善生活習慣避免,國內常見危險因子,包括缺牙、睡眠呼吸中止症、聽力障礙及塑膠微粒和獨居,都會提高失智症的風險。本次調查發現,國人運動、睡眠、飲食等生活習慣不良,以運動而言,47%國人每週運動不足一小時、近兩成完全不運動,過半民眾每日久坐超過六小時。
睡眠習慣方面,近四成民眾半夜後入睡,28%夜貓族僅睡五小時。飲食方面,49%每週至少吃一次甜食、81%每月吃油炸食物,還有40%國人體重超標。
如何照護失智者,胡紀平分享「以多重介入為核心」的芬蘭FINGER模式,能達到強化認知功能並降低失智風險功效。荷蘭著名的失智村,300多個住民平均住宿2年、平均僅臥床四天,荷蘭人重視生活品質而不是長壽,因此很少插管病患;同時重視社交關係,荷蘭村像一般有守衛社區,所有人自由進出,甚至還有自費酒吧等設施。
胡紀平說,從生活習慣介入到社區照護模式,國際經驗均可作為台灣未來建立完整失智預防與照護體系的參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