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1029巫其倫/台北報導

劉宗聖:相較星港 台灣鍋底最厚

壯大資產管理 迎向黃金年代

image
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積極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金融業動起來,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妙喻,比起香港、新加坡可能是肉品好、海鮮好,「我們的鍋底最厚」。台灣在區域資產管理版圖中的優勢,台灣相對於星港最大的特色在於投資人的三大基礎:高度參與、充足財富,以及成熟知識。

「香港、新加坡是肉質、海鮮好,但台灣基本上是鍋底,有鴨血、有豆腐!」劉宗聖說,「鍋底」意味著穩固基礎結構,也就是從全民理財的深度參與到資金厚度,再到知識普及,台灣具備打造長期資產管理生態的條件。

以市場滲透度來看,台灣投資人的活躍度在亞太地區名列前茅。從股票、基金到ETF,理財滲透率已高過許多成熟市場,「ETF投資人數甚至已超過股票族。」劉宗聖指出,這代表資本市場的參與正從「投機」走向「投資」,這是厚實鍋底的第一層。

其次第二層則是財富。劉宗聖指出,據統計,台灣家庭平均金融資產約15萬美元居亞太前列,此規模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與市場深度。第三層則是投資知識與理財文化,台灣民眾對專業理財的接受度高,ETF定期定額早已成為主流理財工具。「這不只是投資產品的普及,而是理財思維的普及。」

劉宗聖進一步分析,台灣資產管理產業發展有三大關鍵特色。第一是生態系統的綜效。「前幾大ETF業者多屬金控旗下投信,金控結合行銷、客服、教育等資源,形成完整的金融生態鏈。」,等於是產品、服務及教育的整合,成為推動ETF普及的重要引擎。

第二是有機的成長。元大投信旗下的0050就是典型案例,進行管理費優化、股票分拆後,整體規模一年內就增加逾4,000億元。「這不是靠新品堆疊出來的成長,而是既有產品自然擴張。」

第三是投資人的擁有感(Ownership)。劉宗聖強調:0050受益人數已突破160萬人,零股投資、定期定額人數持續成長,「在亞太市場幾乎無人能比。」這群長期、紀律型的投資人,正是台灣ETF市場成功的關鍵。

「未來要走出去,也要帶進來」,劉宗聖指出,未來的挑戰是國際化與互聯互通,元大今年積極拜訪多個區域主權基金與退休基金,這些規模逾兆美元的長線資金已開始關注台灣市場。「走出去」是向外輸出台灣的產品力與專業,例如交互掛牌等方式;「帶進來」則是吸引國際長線資金參與,換言之,不能只有台灣投資人,也要有國際投資人,一起壯大市場。同時,主管機關推動的TISA平臺與連結基金制度,正讓台灣ETF具備更高的可接軌性。以0050為例,元大推出連結基金及TISA級別,讓投資人能在短、中、長期理財中都有一致的投資解決方案。

談到未來的成長引擎,劉宗聖認為關鍵在人才與科技,更深入校園,強化年輕世代的金融素養與數位能力。他指出,無論是AI應用、IT基礎建設或營運自動化,金融科技將是驅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力量。

另一關鍵是退休金市場,目前台股中約40%市值由外資持有,相較美國退休金與基金合計佔市值的比重仍有差距,希望更多長期資金、特別是退休基金與機構投資者,能投入ETF與基金市場,形成長期穩定資金池。

劉宗聖的結論是,以投資人為核心,以產品為媒介,以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為平臺,追求互利共好。而台灣市場的「鍋底」不只是市場基礎,也代表全民理財的成熟度、金融業的創新力,以及市場的包容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