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越、泰、馬、柬四國在吉隆坡達成貿易與關鍵礦產共識,航運業正面看待,認為關稅底定加上減免部分產品關稅,預估東南亞至美國海運雙向貨量可能明顯提升,有機會推動從東南亞出發的航線運價上行。
台驊創辦人顏益財等航運業者強調,接下來還要看30日習川會結果,關鍵議題包括出口管制、對等關稅延長暫停期、芬太尼關稅、美方301對中國船舶收港口費等,才能看出整體供應鏈物流變化。短期內補貨訂單可能增加,支撐運價上漲,但長期趨勢需觀察後續變化。
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表示,如果美國降低對中國商品關稅,例如降低或取消芬太尼的20%關稅等,美國的訂單可能增加。上半年美國零售商與進口商搶運不少貨,迄今庫存消化的差不多,將依各國關稅、商品品質,尋找有利的國家採購,考量到重新布局與美國通膨,預期初期貨量溫和增加、不會太多。
站在航運業的立場,中美貿易逐漸脫鉤產生結構性的好機遇,原本中美運輸拆分成中國到東南亞、印度、墨西哥的半成品,製造成品再運送美國,雖較複雜,但也產生新商機;再者,中國輸美貨品雖然減,但出口到歐洲、非洲等地明顯增加,促使船公司需重新部署運力規劃航線。
這也反映在貨櫃輪拆解數創新低,今年以來船舶拆解只8艘、居史上第二低,若論運力TEU數(20呎櫃)則創史上最低,拆解船舶平均船齡30歲,船公司需要更多船布置在新的航線,尤其是中小型船,因應市場開始分散走向多元化。
據白宮聲明,對馬、泰、柬、越商品銷美維持19~20%關稅,但會減免部分產品關稅,四國承諾消除貿易障礙,擴大美製商品市場准入,承諾擴大對美採購。
法人分析,美國與四國簽訂二項最終協議、二項框架協議及稀土協議,涵蓋美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10個成員國約4,750億美元雙邊貿易額的68%,此舉將提高貨櫃海運在東南亞-美國航線雙向裝載率。
展望後市,由於第四季是傳統淡季,業界預估不會因關稅議題趕出貨,農曆年前一波出貨高峰仍可期,最快12月、1月貨量開始回升。全美零售聯合會(NRF)預估,明年1月美國進口櫃量年減16%,2月年減13%,若川習會在中美關稅問題有改善,減幅應會再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