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持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尋求抗衡美元。消息傳出,中日韓央行行長會議15日在華盛頓舉行,儘管日韓被視為美國盟友,但為因應美國總統川普發起的貿易戰2.0衝擊,中日韓正就建立三邊貨幣互換機制的可能性進行談判。
中國人民銀行官網公布,10月15日,第十四屆中日韓央行行長會議在華盛頓舉行。日銀(日本央行)總裁植田和男主持會議,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和韓國央行行長李昌鏞出席會議。會上,各方就近期經濟金融形勢等議題交換意見。
南華早報22日引述消息人士透露,中日韓持續推動三方合作,擬建三邊貨幣互換機制,以此加強區域金融安全網,且談判已持續一段時間。最新進展是在上周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秋季年會期間進行討論,而10月底將登場的東協峰會和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期間,亦可能展開更多討論。
報導指出,這項政策討論,是在中方長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下展開的,目的是要對沖美元影響,並推動中日韓三國自由貿易協定的達成。統計中日韓三個東亞經濟體,合計占到全球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
消息指出,最可能的結果是中日韓三國分別達成雙邊協定。目前,中國與韓國簽署為期五年的貨幣互換協定總額為人民幣(下同)4,000億元,該協議將於今年10月到期。人行於2024年10月與日銀簽署一項為期三年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總額為2,000億元。日本和韓國之間的貨幣互換機制則於2023年12月恢復,規模為100億美元,為期三年。
截至9月底,中國已與全球32家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定,總額達4.5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