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1017社論

赴美設科學園區如何創造產業新藍海?

image
台灣除了半導體、電子資訊業之外,還有很多的紡織、化學、工具機、汽車零組件產業群聚具備競爭力,可以是美國再工業化的重要策略夥伴。為了藉此取得與美國的談判籌碼、避免產業空洞化、創造產業更大的附加價值。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美關稅第五輪實體磋商中,我方代表團提出「台灣方案」,擬由台美雙方以「G2G」(政府對政府)模式共造產業聚落,主要內容包括:由企業自主規劃投資參與、政府會提供協助布局;政府將提供金融與信保機制等來支持鼓勵企業參與;用台灣建造科學園區的經驗向美國爭取提供土地、水電、簽證、法規等支持與便利,以利產業聚落與供應鏈的建設。

 赴美國設置科學園區的目的在於群聚效果,帶動產業投資,延伸台灣產業的價值鏈,為台灣產業找到一個新歸宿,也是一個大格局戰略。台灣除了半導體、電子資訊業之外,還有很多的紡織、化學、工具機、汽車零組件產業群聚具備競爭力,可以是美國再工業化的重要策略夥伴。為了藉此取得與美國的談判籌碼、避免產業空洞化、創造產業更大的附加價值,必須有縝密的規劃,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我方與美國談判交手時,談判策略上,政府可以先行整合民間投資,達成為美國創造一定投資、一定就業人數、設置一定數目技術學校、培養一定數目的技術工人等績效指標(KPI),換取對台灣的低關稅、園區的土地、租稅優惠、工會、環保等管制的鬆綁。

 目前已行動或規劃赴美投資較多的產業,為高毛利率、自動化程度高的晶圓代工、IC設計、封裝測試、筆電、手機、高階的汽車零組件為主,未來會擴大至上游的化學材料,下游的設備、工具機、模具、電子材料等,為若干傳統產業找到新的據點。

 部分台灣傳統產業長期毛利率低,如今面臨美國高關稅、新台幣升值、中國產品傾銷的威脅、出口市場受挫等,與其在台灣掙扎生存,到美國卡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不少廠商反映,雖然不確定性高,但相較於歐洲、東南亞,美國仍不失為一個好市場,只要能先行卡位,有了一定的訂單,透過自動化、AI進行轉型就相對容易些。

 一旦台灣產業在美國形成產業群聚、創造就業機會,建立技術學校、技術工人,食衣住行育樂、生活服務業也會跟著興盛,利用台灣人的思鄉情結,可以發展相關的生活服務業。

 這些生活服務業在美國有了一定的規模經濟,進而發展品牌,輻射至整個美國,台灣的服務業將有國際化的雛形。

 台灣各式各樣產業赴美國投資,國人現在擔憂的是留下產業空洞化、高消費族群外移、本國消費力下滑,以及人才外空洞化等顧慮。因此政府的配套相當重要,首先,必須建立雙向回流機制,讓人才赴美投資、也讓人才回流受訓,避免重複課稅讓資金回台繳稅,商業模式也可以回流的機制。

 其次,企業可以選擇在美國和台灣雙掛牌,利用美國人的錢來壯大台灣的企業。在門當戶對之後,有利吸引當地的人才、購併當地企業,讓台灣更多企業成為世界級的企業。這些海外子公司和台灣母公司之間的人才、資金、商業模式的互動就變得很重要。

 最後,經濟安全也很重要。如何透過智慧財產權、商業機密的保護,避免外洩,維繫台灣在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以台灣母公司作為研發、人才培訓總部,在技術、創意、Know-how保持領先,並建立人才、資金、技術,讓台灣年輕人在國際大型台商一展身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