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富裕與貧窮,繁榮與凋零已是一言難盡,無法用一個總體平均數來表達,舉凡出口、生產指數、外銷訂單、零售餐飲、薪資、財富、就業、物價等總體數據,因此也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情況,有必要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
舉個例子,今年1~9月台灣出口成長29.7%,表現非常好,但這全是電子、資通表現太好成長45.3%所致,扣掉這兩類產品,台灣出口只成長1%,傳統產業的處境,可想而知。
這個情況同樣呈現在工業生產、外銷訂單上面,以今年1~8月外銷訂單而言,總訂單的表現也是非常好,年增率高達21.1%,但不含電子、資通的訂單只成長4.5%,兩極化的情況與出口,一模一樣。工業生產、批發零售餐飲這些數據也同有這個現象,事實上,台灣已成兩個世界。
在兩個世界的國度裡,政府宣布的數字如果與人民的感受屢屢背離,久而久之就沒有人會相信這些數字,政府統計公信力將流失殆盡。甚至也會讓執政者沉迷於光榮的政績而疏於施政改革,從而讓經濟陷入險境而不自知。
總體數據的目的就是示警,二戰後國民所得統計的創立,正是由於原有統計未能即使對1930年大蕭條示警,經濟學家顧志耐(Simon Kuznets)於是建立了國民所得統計。由此可知,總體數據的原意不在展現政績,而是一種提醒,一種警示,以這觀點看來,由於台灣兩極化的發展,已讓所有總體指標失去警示的作用,因此到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政府所編製的統計為數甚多,大多在各部會統計部門,有些是公務統計,有些是調查統計,有些是依大數據編算而得,有些是抽樣而得,有些是普查而得,不論什麼統計都應該檢視一下這些統計是否已無法示警,或者已經鈍化,鈍化到難以反映多數產業、多數人的感覺,如果有,就必須加以改革。
舉個例子,這些年物價統計就有不少進步,過去大家都批評政府統計不食人間煙火,明明物價高漲,編出來的數字卻這麼低,於是主計總處增加了購買頻度的物價指數,又有人說富人、窮人消費內容不盡相同,於是主計總處從善如流也編了窮人、富人的物價指數,面對高齡社會的到來,主計總處如今已月月發布高齡家庭的物價指數,這些改變讓物價不只是個通膨率而已,而是可以觀察各階層面對物價的處境。
雖然物價、薪資的編算有些進步,但仍有許多再進步的空間,依此精神可以對出口、訂單、工業生產、批發零售餐飲、家庭收支等統計進行改革,我們有以下三點建議:
增加中小企業分類:台灣中小企業創造七成的就業,然而在各類統計中幾乎看不到中小企業的分類統計,僅每年在中小企業白皮書可略窺一、二。中小企業既是這麼重要,關係到這麼多人的生計,應在各類生產、貿易、就業、薪資統計裡新增這個分類。
增加傳統產業分類:出口、訂單、生產表現這麼好,但傳統產業情況並不怎麼好,傳產(不含電子及資通)的訂單金額占比近七年1~8月已由46%降至31%,出口、生產情況亦然,面對這個外在環境的巨變,這三項指標自應加以檢視,看看如何編算才更能反映多數業者的處境。
增加不均度的衡量:台灣這些年指標之所以難以反映人們的處境是來自於不均度的擴大,產業之間、貧富之間都出現這個現象,因此統計部門也應檢視對各類統計,增編不均度的數據,譬如變異數、標準差、變異係數皆可嘗試看看。
經濟學家顧志耐(Simon Kuznets)被譽為國民所得統計之父,有他的改革,才有我們今天看到的國民所得統計(GNP),才能以衡量一國的總體經濟變化。隨著經濟變遷,政府統計部門也應學習顧志耐的精神,以新思維檢視如何在兩個世界的台灣,編算出更能反映真相的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