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每年有龐大避險成本遭立法院財委會立委質疑,為何國發會已有兆元投資計畫,壽險資金卻一直外流且連年重金避險。金管會主委彭金隆13日坦言,壽險業過去十年投入避險工具換匯成本高達新台幣2兆元,保險公司要花很多避險成本避帳上波動,現已在研議保險業財務會計公允表達,預計年底出爐,也會公開說明。
彭金隆指出,匯率是會波動的,但有可能匯損也可能匯收益,未必都是不好的,是一個上下波動的風險。保險公司投資海外可能幾十年都不會匯回,但匯率的波動全要算入帳上的未實現損益,這個波動很大,所以要花很多的避險成本避帳上波動,這是壽險的特別之處,所以要想辦法扭轉,為協助壽險業更允當表達匯率波動對其財務的影響,及更符合其長期經營特性,將研議保險業匯率風險財務會計公允表達的可行方式。
立委質疑,壽險業2024年避險工具換匯成本高達新台幣3,851億元,如果相關資本省下來可以有更好的運用,觀察過去也曾發生過有壽險雖然有獲利,但卻無法上繳股利,導致金控母公司還要透過發債來發股利。
彭金隆說明,其他產業有獲利時,股東會通過後發放股利就沒問題,但壽險業因現行會計制度評價方式,很多獲利來自「未實現損益」,有可能今年有、明年就沒有,因此當壽險業向金管會申請發放股利時,保險局會很謹慎,金管會因此也在思考,這套會計方式是否能呈現真正損益。
立委質疑,壽險會計制度調整,會不會有讓業者有把匯損「蓋牌」的可趁之機,就是匯兌利益時就可大舉獲利,但匯損時就透過會計制度選擇性蓋牌。彭金隆篤定回應,「絕非如此」,會計最重要是公允表達一個行業表現,壽險業的經營型態很特殊,應該尋求更允當的呈現方式。
彭金隆並預告,14日將宣布保險業資本標準(ICS)接軌全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