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全球地緣政治緊張之際,中國股票值得投資人重新審視。儘管面臨貿易壓力與經濟挑戰,中國股市似乎正展現韌性。截至9月25日,MSCI中國指數(以美元計)年初至今上漲31.7%,MSCI新興市場指數(其中中國占比約29%)同期也上揚28.1%。
中國市場常受短期情緒影響,今年也不例外。自4月以來美國貿易言論趨緩,吸引了大量來自散戶的國內資金,而經濟疲弱的疑慮則暫時被擱置。那麼,長線投資人該如何看待中國?聯博認為,關鍵在於辨識那些能在未來數年塑造經濟與商業環境、並有望克服短期噪音的長期趨勢。
一、具全球吸引力的創新者。儘管部分「敏感產業」仍受限制,中國仍孕育出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在醫療領域,中國製藥公司正逐漸將其智慧財產授權給全球藥廠。隨著競爭加劇,越來越多跨國企業轉向中國研發團隊,以補強自身的研發產品線,這類合作通常能帶來權利金收入,且比起半導體等產業更少牽涉地緣政治敏感性。
中國的文化輸出力也日益壯大。最新的例子是Labubu。製造商泡泡瑪特(Pop Mart)預期2025年海外營收將首次超越國內營收,顯示中國創新產品正吸引全球消費者,同時重新定義企業商業模式與潛在報酬。
二、不依賴美國的出口商。在貿易戰之後,中國的全球出口仍持續增加。原因在於對拉丁美洲與新興亞洲國家的出口大幅成長。這樣的貿易多元化顯示,那些專注於非美市場出口的企業,可能是被忽略的投資機會。
三、反內捲,讓競爭合理化。中國政府正推動政策以對抗「內捲」,目標是保護家庭生活、減輕社會壓力、促進更永續的經濟成長。早在2015年,政府便啟動供給面的改革,整頓鋼鐵與煤炭等上游國營事業的過剩產能。「反內捲」政策的範圍更廣,涵蓋太陽能、電動車、銅礦與豬肉等上下游產業,以緩解民營企業過度擴張造成的產能過剩。
這些政策或許無法立即解決中國的總體經濟挑戰,但在個體經濟層面將有望帶來正面效果。供給縮減有助於提升價格與利潤;事實上,製造業投資與貸款已出現下滑跡象。聯博認為,投資人不妨提前布局那些有機會在產能、獲利能力與長期成長之間取得平衡的企業。
四、搶占本土市占率的冠軍。儘管中國經濟整體看似停滯,內部仍充滿活力。金融科技、運動服飾與能量飲料等快速成長產業中,出現了一批能在低成長環境中擴張市占率的本土領導者。
五、公司治理改革。如同日本與韓國,中國正推動企業提升治理與股東報酬。目前中國企業的獲利、股息與庫藏股買回均創下歷史新高,那些在公司治理上表現優於預期的公司,仍有上漲潛力。
近年,許多投資人因地緣政治與監管不確定性減碼中國;事實上,中國不該被孤立看待或視為風險來源,而應被視為了解新興市場機會的門戶。受惠以上五大趨勢的企業,可望擁有吸引人的超額報酬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