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1012楊晴安/綜合報導

蔚小理智駕晶片 挑戰輝達

 大陸新能源汽車近年飛速發展,智慧駕駛領域成為各家車企較量關鍵。面對美國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Thor智駕晶片延期交付,大陸「造車新勢力」放眼未來產業格局,力拚關鍵技術自主化,相繼投入自研晶片。

 雷鋒網報導,輝達Orin-X晶片此前穩居行業領頭地位,但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自研晶片近年崛起,尋求擺脫依賴。

 目前主流的晶片模型是在Transformer架構下支援端到端等演算法,預期行業的重心將轉向VLA(視覺-語言-動作模型)。

 蔚來最早自2020年啟動「造芯」,團隊總人數達四、五百人規模,累計2021年到2024年,已斥資人民幣(下同)419億元。蔚來今年6月宣布,其世界模型NWM開始在5奈米智駕自研晶片「神璣NX9031」上運行,並成立安徽神璣技術公司,嘗試將晶片部門推向市場、獨立融資。業內人士透露,團隊已經開始獨立找專案、談融資。

 小鵬自研晶片則是受到內部部門合作效率等非技術因素,多次延期,直到2023年才步入正軌。小鵬於2024年減少外部晶片訂單,並推動第一代7奈米自研晶片上車。最新進度顯示,小鵬第二代自研晶片已啟動研發,目標指向5奈米技術。

 相較於蔚來和小鵬,理想汽車在智駕方面的起步較晚,但該公司「做晶片之前,應該先做好作業系統」的戰略明確。儘管理想第一代晶片因供應商程式碼封閉而遭遇挫折,但第二代晶片快速調整,前端設計由自己完成,中後端驗證等環節交給協力廠商。此外,由理想技術長謝炎坐鎮整合晶片、作業系統(OS)、模型等多個部門,盡快推動公司後來居上。

 分析指出,晶片技術的突破得以實現本地推理的即時性和安全性要求,當外部晶片供應鏈變得不確定且昂貴,自研晶片有望進一步拉低成本,增進企業自主技術,並成為市場競爭的重要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