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船東與中國船廠建造船舶開徵天價港口費,即將在14日生效,劍指中國造船業,將重擊中國航運巨頭中遠海運(COSCO);中國也已修改《國際海運條例》新增反制措施,未來有權向美國船舶收費或禁止進入中國港口,提供受影響中國船東或航商有效救濟等。
根據國際海運研究機構Alphliner估算,如果全球前十大貨櫃航商維持既有美國線部署,到2026年可能面臨高達3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978億元的額外費用,其中中遠海運面臨15.3億美元天價港口費首當其衝,受影響較大的還有以星(ZIM)、海洋網聯(ONE)、達飛,因租用中國船東的船舶,可能分別面臨5.1億、3.63億、3.35億美元的港口費。
業界透露,除長榮、HMM、萬海等航商,跑美國線原就無中製船舶外,其他主要航商經由航線與船隊調整,陸續將在美國線的中製船舶調離,換上日、韓等非中製造船舶,規避美國港口費,馬士基、赫伯羅特、陽明等宣稱將不會收取額外附加費。
反觀中遠海運等中國央企船東,船隊主要為中製船舶,恐難逃天價港口費,一旦成本大幅增加,將影響在美國線的競爭力,甚或引發航運業市占洗牌效應。業界稱,值美國線需求疲弱、運價逼近或跌破成本線之際,若中遠海運不得不減班或抽航線因應,減少供給有助支撐運價,反而是利多。
多家航商、貨代業者研判,以中遠海運在美線運力占比高,若要全面換上非中船舶規避港口費的難度高,所屬海洋聯盟內非中國實體擁有、適合跨太平洋航線的船舶,占聯盟總運力約35%,遠不能滿足海洋聯盟在美國線的運力需求。
陽明前董座謝志堅等業界人士沙盤推演,中遠海運可能有三招對策,一是與所屬海洋聯盟的盟友,如長榮、達飛,互換艙位甚或買艙;二是硬著頭皮幹,市場盛傳中國將透過補貼政策給予救濟,有可能打組合拳因應;三是有可能部分減少靠泊班次。
中國黃金周即將結束,中遠海運動向將更明朗。稍早,中遠海運在告客戶書上表示,儘管該收費可能對營運帶來挑戰,但堅持投入穩定運力,完善產品結構適應美國市場需求,維持與市場水平匹配的運價及附加費。
習川會預計10月底登場,市場傳出,航運是會談焦點之一,中美航運大戰還有變數。標普(S&P)在一份報告指出,一些觀察人士認為14日的最終期限可能延長,甚或取消,但不確定性已讓航運市場不安,船隊部署戰略再添地緣政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