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央行第三季理監事會議決議,政策利率連六凍、存款準備率未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退場不動如山、發行數位貨幣也沒有急迫性,如無意外,第四季的新台幣市場應維持同樣的基調。之所以難有新作為,很大的原因來自匯率,面對美國聯準會一波波的降息,熱錢湧入台灣重啟攻擊勢所難免,央行除了要嚴防第二季新台幣暴衝的驚魂記,更要把可能影響出口商年底作帳的變數排除,支持經濟成長。傾全力穩匯,已是央行年底前的最大挑戰。
市場對台灣下半年經濟成長看法原來並不樂觀,主要預測機構下修全年成長率,甚至喊出「不保三」的警訊。但對比實際的表現,並沒有原先預測的那麼差,各機構開始反向上修估值,央行第三季理監事會議後發布的最新預測,也將全年經濟成長率調高到4.55%。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惠AI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強勁,出口大幅成長,民間投資持續擴增,影響央行降息三大指標之一的國內經濟情勢並不悲觀。
是否降息的第二項指標為通膨數據。根據中央銀行公布的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預測值1.75%,尚未達到央行設下的標準。至於第三指標國際主要央行政策動向,從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到大陸人行等,這段期間貨幣政策各彈各的調,或鬆或緊或按兵不動,綜合來看,除非第四季又飛出黑天鵝,否則今年不降息幾已成定局。
如果考量到流動性,近幾個月的銀行體系超額準備,平均而言接近400億元,1月至8月日平均貨幣總計數M2及全體銀行放款與投資平均年增率,分別為4.24%、6.99%,在此情況下,即使有季節性需求出現,只要透過公開市場操作的調節足以因應。至於對資金部位最有需求的房市部份,金融業主張「把水龍頭開大」,央行則認為「要有過濾網」,原計畫為期一年的自主控管不動產貸款仍將持續,到年底再檢討。換言之,今年管制鬆綁無望。
從各種經濟的客觀角度來看,央行並無採取類似美國降息拚經濟的需要,主觀上來看,央行同樣不希望新台幣市場出現過大的變動,原因在於,第四季到年底前重中之重的任務,就是維穩新台幣匯率的走勢。這不僅是迎合上意的決策,也不只是體恤產業辛苦的作為,新台幣匯率不像新台幣利率,可以操之在我,既要看美國聯準會的臉色,又要看國際資金的風向,更要留意與亞鄰各國匯率的互動關係,現在還有美國的匯率紅線與台美談判的牽制,隨時都需要視情況見招拆招,立即做出最適當的反應。
換言之,新台幣市場之所以密雲不雨,不僅是客觀上的各項條件尚未達到臨界點,更有為隨時可能應變的匯率做後盾的積極用意。央行今年以來幾番大戰熱錢看似激烈,其實可能還只是試探性的交手,美國聯準會尚未啟動降息前,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機構就搶先攻公開點名,即將到來的資金乾坤挪移,往東北亞移動將成為主要的趨勢。相信央行對此了然於胸,當前貨幣政策的焦點在匯率不在利率,至少年底之前,守穩匯率必須是政策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