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7日公布9月外匯存底餘額,單月增加55.13億美元,結束連二月下滑,更一舉衝破6,000億美元大關,達6,029.43億美元,再寫歷史新高,持續穩居全球第四大。
央行外匯局長蔡烱民說明,9月美元指數幾乎持平,主要幣別升貶互見,但歐元上漲0.52%,對外匯存底帶來正貢獻;其次9月雖非傳統收益大月,但仍有孳息進帳挹注;三是新台幣9月因外資大幅匯入而回升,部分交易日波動稍微擴大,央行進場調節買匯,也推高外匯存底餘額。
蔡烱民強調,美國9月降息後,提振科技股表現,台股與美國科技股連動性高,9月下旬至今台股不斷在創新高,帶動新台幣升值。觀察外資9月買超台股近新台幣2,000億元,整體呈現淨匯入,至月底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當日市價計算,連同新台幣存款餘額已破兆元大關,來到10,397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比重則持平為172%,餘額及比重雙創史上新高。
鑑於美韓近日達成匯率協議,市場討論台灣外匯存底是否成為談判籌碼?蔡烱民表示,台灣央行與美國財政部維持良好溝通,但並未參與台美經貿工作小組的對美談判,且與美國商務部等無直接溝通,即貿易談判與匯率沒有關聯,為完全獨立的議題。他並重申,美方確實沒有要求新台幣升值,但非常在意有沒有不公平競爭的問題。
先前川普聲稱,韓國將以「現金預付」方式支付3,500億美元,換取美國將對韓國商品的關稅自25%降至15%,韓國政府憂心無法承擔如此龐大的現金水位。蔡烱民認為,台韓狀況不同,首先,台灣每年經常帳順差規模龐大;其次,台灣長期累積龐大海外資產,規模約新台幣3兆元,扣掉外資持有台股資產,國人持有海外資產約1.5兆元,對外投資仍可使用過去累積的海外資產,這也是廠商投資的資金來源;在流動性上,台灣並沒有面臨韓國類似問題。
(相關新聞見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