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位健康與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醫療場域正悄悄鬆動。過去「醫院」被視為醫療核心的場景,但未來的醫療服務可能更加分散:病人在家透過穿戴裝置持續監測、由AI平台進行初步判讀、社區藥局與遠距診間補上治療鏈結。換言之,醫療不再侷限於實體建築,而是成為一張跨越虛實的網絡。
然而,當醫療逐漸分散,財務支付模式是否也能跟得上腳步?這是全球醫療體系面臨的共同難題。下列四項議題必須被持續關注:
一、支付跟隨病人,而非醫院
當前的健保與保險設計,大多仍圍繞「醫院或診所」作為計費單位。診斷相關群組(DRG)、按件計酬、門診點數等制度,都隱含了「醫療必然發生在某個中心」的假設。但在分散化時代,支付必須轉向「跟隨病人旅程」:從居家監測、遠距診斷到整個社區照護。這代表財務結構將從單點給付,走向涵蓋整體網絡的「打包支付」與「人頭總額制」。
二、價值導向與結果導向支付的挑戰
數位健康工具與AI讓我們能更即時追蹤患者狀況,例如血糖變化、心律異常與復健進度。這些資料為「價值導向支付」鋪路醫療體系不再只是對治療行為付費,而是對整個「健康結果」負責。然而,隱憂在於:若演算法或感測器偏差,是否會造成「數據假健康」?在未來的支付模式裡,必須納入數據驗證與多層風險分攤,才能避免誘因錯置。
三、醫院與科技平台的權力拉鋸
在支付鏈條中,醫院不會輕易退位。許多醫院正在建立「數位孿生醫院」或「虛擬病房」,以確保自己仍是支付的核心節點。與此同時,科技平台(如Apple與Google)則進行透過「保險+數位健康」產品切入,讓醫院淪為後端急重症處理中心。這場博弈,將決定未來醫療財務的權力重分配。
四、政府與監管的遲滯
政策制定往往落後技術五到十年,AI問診、家庭遠距監測若不被納入健保給付,短期內只能依靠自費市場,勢必造成「雙軌制」:富裕人群享受數位化便利,弱勢族群仍依賴傳統醫療。政府亟需重新定義何謂「可給付的醫療行為」,並將預算往「預防」與「慢性疾病管理」前移,否則分散化醫療將無法公平落地。
未來醫療財務的核心,或許不在於「如何追上分散化」,而是「分散化是否會被財務制度馴化回中心化」。歷史上,每一次醫療創新(基因檢測、影像判讀、日間手術),最終都要納入支付規則才真正普及。因此,我們必須同時準備三種可能路徑:其一、再中心化:支付制度強勢拉回醫院為核心;其二、真正分散化:支付靈活跟隨病人旅程;其三、雙軌制:自費市場先行,健保緩步跟進。不論哪一條路,唯一不變的是:醫療財務必須從「建築物思維」轉向「病人旅程思維」。這不只是制度改革,更是社會價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