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930楊絡懸/台北報導

微通道蓋板散熱加值突圍 台鏈拚年底送樣

 AI應用功耗不斷攀升,微通道蓋板(Microchannel Lid Cold Plate, MLCP)正浮現為伺服器散熱的新賽道,帶動散熱價值鏈自系統模組逐步走向半導體封裝層級。隨著相關設計進入驗證階段,業界傳出,台廠已有業者鎖定年底前完成送樣認證,盼在新一輪產業重組中搶得先機。

 MLCP的設計核心在於將原本位於系統端的冷卻功能延伸到晶片封裝。傳統晶片蓋板多以銅材為主,後續演進至以均熱片構成的VC Lid(均熱蓋板),用以提升導熱速度;而MLCP則是在蓋板上蝕刻出微型水道,讓冷卻液直接貼近晶片流動,縮短熱傳路徑並減少介面層,相當於將「蓋板+水冷板」整合於一體。

 據悉,MLCP整體成本與水冷板相近,但在高功耗GPU應用下可展現更高效率,並採用真空腔內液體的蒸發、冷凝循環傳熱,被視為下一階段散熱加值的關鍵元件。不過,將水道刻在封裝層也伴隨挑戰,現行水冷板若出現堵塞,可透過快拆接頭維修或整塊更換;但MLCP與晶片一體化,一旦發生滲漏或雜質沉積,維修難度將大幅增加,甚至可能牽連高價晶片,目前相關方案仍處於探索階段。

 健策因長期深耕均熱片,並與晶圓廠、封測廠保持緊密合作,且產線與設備更貼近半導體需求,被市場視為最具優勢供應商。據悉,健策已在MLCP設計上扮演主導角色,並進入驗證程序,被看好有機會成為首家量產廠商。

 奇鋐則因擁有業界最大產能,具備切入條件。雖然過去專注於系統級散熱,但若MLCP需求確立,仍可憑藉量產經驗與設計能力承接,不過跨足半導體級元件需投入龐大資金,並面臨設計修正與產線磨合的門檻。

 雙鴻則藉由出貨AMD均熱片,首次觸及晶片端散熱領域。雖未直接投入MLCP研發,但外界解讀其有望藉此延伸至半導體級應用,未來在世代更替之際尋找新切入機會。

 至於導入時程,外界普遍認為2026年大規模量產機率不高,至少還需三至四季發展。供應鏈指出,MLCP初期應會在Rubin平台小量導入,放量時點更可能落在2027年的Rubin Ultra平台,因其模組設計對散熱要求更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