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運巨頭持續增加運力、新開航線,搶進一級戰區亞洲區間市場,運價戰一觸即發。根據Alphaliner統計,自去年8月至今年8月,船公司投入亞洲區域運力(不含各國內貿運輸)年增約13%、高達240萬TEU,今年以來累計增加20條以上新航線,一些專營亞洲區間航線的新興船公司大量冒出頭。業界粗估,亞洲區間市場聚集逾70家的活躍大小船公司。
亞洲區間市場向來是亞系航商的大本營,馬士基近一年大動作運力年增約52.3%,在亞洲區間運力部署躍居第二、直逼中遠海運,台灣的貨櫃三雄也持續增加運力使航網布局更完整,其中長榮海運力年增約17.9%、排名第三,11月將推出中國-印尼-麻六甲海峽新航線CIM;萬海年增運力約4.6%、排名第七;陽明運力年增6.9%、排名第11,近期也將開出亞洲區間新航線。
業界分析,馬士基在亞洲區間運力增加,除了與所屬雙子星聯盟推出新的東西向網絡,增加亞洲港口間穿梭快線運輸之外,關稅戰加速供應鏈移轉,亞洲區間市場貨量看增,隨著歐美線貨量低迷、運價貼近或跌破許多公司成本線,亞洲區間相對穩定的貨量與運價,吸引大型船公司增加運力投入。
馬士基等航商表示,驅動亞洲區間貿易因素很多,首推企業界為了分散營運與採購風險,將供應鏈不同環節分散在不同區域,導致原材料、半成品、機械設備等在區域內交易和流動明顯增加。
再者,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3.0(CAFTA 3.0)等自由貿易協定,降低關稅和貿易壁壘,為企業打開新市場。為對抗美貿易不確定性,東協預計將在11月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員國討論合作。
東南亞也是成長最快的消費市場,今年前七月中國與東盟間貿易年增9.4%,業界估自3月以來中國對東盟出口量是對美出口的2倍;越南、泰國、印尼等國因應日益成長的貨量和大型船舶靠港需求,加速發展港口基礎設施。
但業界也示警,隨美國線低迷、現貨市場運價貼近或跌破成本線,大型航商為紓解運力,開始將部分船舶調往亞洲區間航線,運價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