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將AI發展視為重中之重,兩岸都拿出過去政策神主牌來重新包裝,彰顯勢在必行決心。台灣提出「新AI十大建設」,望重現十大建設創造工業與出口優良環境的功效,為台創造更多護國神山。大陸則提出「人工智能+」方案,想延續成功打入產業的「互聯網+」,將AI接入其他層面補足影響力。
縱向相比,兩岸的AI新政實質內容都與過去很不同,不同於「互聯網+」接上各種產業,「人工智能+」還針對基礎科研提升、消費內需、國際競合;而「新AI十大建設」基礎建設僅占少部分、要擴及軟體應用,但多數人都無法直言要攻向哪十大項。
鑑於發展需求不同,橫向相比,兩岸的AI新政有不同面向著重,大陸訴求延續過往連動產業的成功、又要用AI解決其大國的內外問題。台灣有更傾重主權AI等層面的安全需求,並要在AI浪潮下重演晶圓代工典範,在關鍵科技領域造出更多山來增強防衛籌碼。
但無論是過去大數據和數位化,還是AI與智慧化發展,都免不了會遇上隱私與倫理議題的枷鎖,負重較少的大陸在過去成功掌握到網路數位化、行動端崛起的紅利,其在行動時代耕耘的創新與應用至今仍掌握相關話語權,如美國一直視TikTok談判,為與中方談判的重要目的之一。
從美國角度看,川普政府提出新的「AI行動計劃」,與拜登時期最大的不同正是主打鬆綁創新,主軸是去監管、以經費等方式來促使州政府放手,搭配重點行業的快速試行沙盒。此外,僅需要強調發展相關基礎設施、國際外交上增強話語權相關項目。因為美國環境,只要基本架構設立後,剩餘科研端、應用端等,矽谷一眾科技企業與國內資本會自行發展與解決。
大陸方面,與過往「互聯網+」鎖定幾大產業與創業、政務對接,「人工智能+」瞄準六大領域,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進一步強調AI技術對外輸出競合的重要性,對內也強調要透過該技術解決消費、民生等近年經濟所遭遇的重大問題。
作為配套,大陸近期還針對十大重點地區,頒布「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地方政府釋出「技術、土地、人力、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掌控,促進流通、推動當地企業等主要力量來發展AI,並用如同賽馬般的方案,哪兒跑得快,就將可行模式推展至全大陸。此外,也強調對於「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開放與配置,要讓該要素帶動整個「人工智能+」方案同頻共振,亦指向監管鬆綁。
台灣方面,「新AI十大建設」強調發展譬如量子、矽光子、智慧機器人等關鍵技術,望從中再誕生猶如台積電般掌握全球關鍵技術命門的存在。其餘針對面向就集中在算力基建、主權AI、均衡發展等面向。但對於中美看清監管鬆綁才是加速器,「新AI十大建設」的規劃節奏使人感受到慢步調。
首先,相較美國強調鬆綁監管、大陸監不監管一念之間,台灣並未將鬆綁列為十大項之一,雖有配套鬆綁措施,但都僅卡在公務層面,更不用提許多相關的措施法案緩慢的進展與不確定性。其次,過於強調主權AI,某些程度也容易與發展速度相違悖。
第三,均衡發展的執行,究竟是北中南都要超級電腦,還是各地都有不同性質的方式來賽馬更好?尤其比較十大建設明確高雄重工業、機場港口位置,再看竹科案例,已有限資源會否在強調均衡下而浪費。
此外,要注意各國對AI軍備速度的重視。大陸AI方案短期目標設定在與「21大」(中共第二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的2027年,意謂在21大新政前就要加速有一定規模。台灣亦有提出2028年短期目標,但主要集中在產值等,尚未有與基建、主權AI相關的普及等目標,這一點較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