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這波打炒房已歷經近五年,房市炒作風氣已見降溫,顯示相關措施逐漸發酵,但在銀行不動產放款集中度仍居高不下之際,央行房市管制措施僅針對首購、換屋與都更危老這三族群小幅度鬆綁,深怕好不容易降溫的房市炒作風氣,再捲土重來。
央行要求,全體國銀自主控管去年第四季至今年第四季、為期一年的不動產貸款總量,並非統一標準,而是由銀行自行提出,央行也會逐季檢視成效;銀行主管透露,央行在檢視銀行遞交的「成績單」時,若有未達標的情況,會請銀行說明,若因銀行大量承作首購、政策性貸款,或都更危老(包含自主都更),央行也會適度給予彈性與寬容。
近期民眾反映,因房市降溫,出售原有房屋時間拉長,或買賣雙方已簽約,買方因貸款須等待銀行排撥,延長交屋期限,導致無法在一年內出售原有房屋,央行也於日前宣布調整換屋協處措施,將出售原有房屋的期限,由一年延長為一年半。
不動產貸款集中度降到何種程度才是合宜的?央行總裁楊金龍先前說,台灣不動產放款集中度一路爬升,從以前的34%、35%,到近年突破37%,但此一數據不能光從數字來看,因為時空背景不同、房價水準不同,過去36%的意義會和現在的36%不同,而因房價高,集中度也不太可能再回落到35%、34%的水準,但對於現在適當比率到底是多少,央行內部還要繼續觀察評估。
另外,因金管會、中央銀行近來相繼放寬房貸相關措施,展現政府欲解決民眾房貸荒的決心,先前一度將房貸審核所得收支比拉高到200%的臺灣銀行,被稱為市場最嚴謹,近期亦評估將收支比門檻降回180%。
銀行為風控考量,通常會要求借款人收支比必須達到一定比例,才能取得規定的貸款成數,若未達門檻,則會減少放貸成數。臺銀將收支比門檻訂在200%,代表每月收入必須為支出的2倍,才能取得最高8成的房貸成數,被認為不利首購族群。臺銀董事長凌忠嫄先前指出,為避免民眾未來會因還款能力造成生活困難,銀行訂有收支比標準,核貸時會綜合考量借款人的收入與支出狀況,房貸成數衡酌因素除了收支比外,也與擔保品本身鑑價結果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