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905李娟萍/台北報導

12吋碳化矽基板 可望納先進封裝

潛在受惠者將集中在材料供應商與封裝廠,台廠相關廠商影響有限

image
台股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片

 隨人工智慧(AI)晶片製程不斷演進,高功耗運算帶來散熱挑戰成為效能瓶頸。半導體供應鏈近期熱議,12吋碳化矽(SiC)基板有望被納入先進封裝考量,藉此改善散熱與結構支撐。

 法人分析,SiC基板若能取代傳統氧化鋁,在2.5D/3D IC、HBM、CoWoS、Fan-out等先進封裝中,可有效分散熱源,降低熱阻並提升散熱效率。

 由於SiC莫氏硬度大於9,機械強度高,能支撐更薄、更大尺寸的封裝結構,對應12吋基板尤具優勢。

 不過,技術挑戰仍包括高精度切割與雷射加工成本,以及與矽、銅等材料接合的可靠性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先進封裝應用中的SiC僅作為基板或散熱材料,並不需要磊晶層,其角色在於導熱與結構支撐,與功率半導體所需的高品質磊晶不同。

 因此,法人評估,台灣主要SiC磊晶廠商如漢磊(3707)、嘉晶(3016)不會直接受惠此一趨勢。

 法人認為,潛在受惠者將集中在材料供應商與封裝廠,包括具備大尺寸SiC基板量產與加工能力的日本廠商(如羅姆、昭和電工、住友化學),以及台灣封裝設計與導熱材料業者。

 法人認為,嘉晶受惠台積電退出GaN業務後的潛在訂單釋出,公司規劃「4+1」廠區,一廠可配置SiC磊晶設備約12台、GaN約2至3台,並配合量測與檢測產線,產能供應充足。

 漢磊雖具備GaN與SiC代工能力,但因大陸消費性電子需求未回溫、功率元件競爭激烈,法人持中立看法不變。

 整體而言,12吋SiC基板在先進封裝領域的導入,將主要帶動材料與封裝設計革新,而非磊晶製程產業鏈受惠,因此,對台廠相關廠商影響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