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高盛2日針對全球造船業發表報告指出,在脫碳法規、船隊老化和貿易增長共同推動下,預估到2032年,全球造船業將進入多階段的長期上行週期,並帶來價值1.2兆美元的新船訂單。在此輪擴張中,中國造船廠將主導全球產能增長。
華爾街見聞報導,高盛報告指出,2025~2032年間,全球新船訂單總量將達到4.41億修正總噸(CGT),總價值高達1.2兆美元。其中,脫碳法規將貢獻26%的需求,船隊替換需求占48%,貿易增長則貢獻26%。
報告提到,脫碳和替換需求將透過持續推動新船訂單,來延長本次的上行週期,尤其在2029年後,屆時2009~2012年間交付的船舶船齡將超過20年,急需被更環保的新船取代。
價格方面,高盛表示,得益於產能紀律性和結構性更強的新訂單需求,新造船價格於2025~2028年期間將保持高位,但可能較2024年峰值回調12%。
此外,高盛基於全球逾400家造船廠的排期和歷史交付數據,以及已公布的產能擴張計畫進行分析顯示,儘管預計交付量將從2024年的4,100萬CGT增加到2027年的5,200萬CGT,但全球造船廠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在2025~2027年期間僅為2%。
報告指出,這一增長主要由中國造船廠的擴張驅動,中國在全球造船產能的比重正持續增加,其高效的建造能力和成本優勢是吸引新訂單的重要因素。而韓國和日本的造船廠則處於相對保守水平。
報告提到,中國船廠在2025年出現市占率下滑,主因非地緣政治,而是自身產能極度緊張,使得部分急於下單的船東會轉移至他國船廠。但報告認為這也是中國船廠的長期機遇。隨著中國船廠產能擴張和現有訂單逐漸交付,凸顯價格優勢的吸引力。且這一趨勢或已開始,今年6、7月,中國船廠獲得的新訂單市占率已回升至69%,遠高於前5個月的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