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812文/楊日興

談判艱難 主動說明獲國人理解

 在外界對台美談判及疊加關稅爭議感到愈來愈複雜的情況下,我方談判團隊11日現身,不過因說明內容仍無清晰的輪廓,即便政府「願意與外界有更多說明」,但仍難免落入一種質疑,如趁早說明、而非選擇性描述,今天國人對此事的理解,是否是另一種樣貌?

 當然,面對川普政府談判隊伍,談判本是長期又艱難的抗戰,但選擇性闡述猶如踩地雷,引發輿論炎上機率很大。這可能是讓談判團隊陷入壓力山大同時,也沒能取得外界理解的關鍵原因。

 疊加關稅一開始就是認知問題沒錯,或許沒有人能想到歐盟能談成免疊加的特例條款。但自白宮1日行政命令公布後,政府公布產業衝擊評估,相關表格仍多僅用「對等關稅」表述,外界因此以為與日韓差距就5%,孰料以工具機而言差距能達9%,更別提匯率等「場外」因素。若真正想讓外界了解真實狀況,應該有更好的表述方法。

 同樣關稅生效前的臨時記者會,政府聚焦對等關稅32%降至20%,表示對國內產值、就業人數等衝擊評估,較談判前降低至一半以上。但同理,真正占逆差比重超9成的重頭戲半導體資通訊,現在對美「讓利」多少還在水面下;且還不能提的開放市場項目預估也將衝擊許多農工業。

 政院11日記者會上稱,我與美國貿易代表署完成技術性磋商,但因232條款綁定仍要與美商務部談。回溯20%稅率公布前,政院也指出與美方完成技術性磋商。兩相比較,帶來不同的觀感。

 這再度引發外界納悶,如初始就有意關稅與232調查包裹式一起談,依據美方關稅期限8月及232期限明年1月時程來看,應更有餘裕支持受衝擊的產業,而非當前的「移緩濟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