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奈米機密技術參數外流,引發台灣半導體產業界人士譁然;一是台積電銅牆鐵壁般的資安防護措施竟也發生營業秘密洩漏,二則感嘆如台積電國際級公司都遭遇如此損失,更遑論其他中小型台系供應鏈或科技新創業者,所能建構的營業保護豈不更加匱乏。業界認為,應從嚴處理、以儆效尤!
台灣半導體實力舉世聞名。半導體業界熟知,台積電生產管理更是以嚴謹著稱,為了避免營業祕密外洩,半導體中的四大製程微影、蝕刻、沉積、擴散,全部採取分站管理外,個別站點還切分細節,甚至以單一設備作為調參基點,換了一台設備就又要搭配不同參數,就是為了建立多重防禦層,避免系統中單一弱點,引發穿透效應。
台積電技術實力絕對不容小覷,半導體設備業盛傳,台積電熊本廠2024年量產前,日本SONY為求提升良率,特別商請台積駐點團隊移師調機,不料台積電團隊經過調整後,順利提升SONY屢屢克服不了的良率瓶頸,也成為友誼賽後的業界佳話。
然而再嚴密的防護措施,也只能防小人而未必能防內鬼,這次事件中最大質疑點在於,為何設備工程師能夠與研發中心的研究人員互動,而這些享有超高年薪、頂尖學經歷的研發人員卻甘冒風險配合?這也是業界所質疑不解之處。
當然有需求的地方,就一定會有供給。或許不是來自於金錢上的吸引力,而是其他誘惑使然,全球目前能生產2奈米製程的晶圓代工廠商僅有四家,競爭態勢激烈,然台灣半導體相關供應鏈如IC設計、設備、材料等半導體相關產業鏈成千上萬家,彼此之間也都有營業秘密探求的可能,對應台灣廠商即將因為供應鏈赴美而成為國際賽選手,具備一定保護智慧財產與營業秘密實力,將成為標準配備,不過,台灣業者真的準備好了嗎?業者認為,一方面要提升己身能力,另外也要針對外洩營業秘密事件從嚴處理、才能以敬傚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