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805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黃健群

大陸的產業自主創新 政策怎麼走?

image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赴北京參加鏈博會,不但盛讚大陸供應鏈,並對大陸企業的創新與發展表達了高度肯定。圖/中新社

 日前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赴北京參加鏈博會,不但盛讚大陸供應鏈,並對大陸企業的創新與發展表達了高度肯定;與此同時,黃仁勳亦表示美國已批准H20晶片輸陸許口。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爾後表示,此舉是希望大陸繼續依賴美國技術。

 近年來大陸無論是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海洋工程既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航天航空、生物醫藥、新材料、人形機器人、以人工智慧(AI)為主的新一代資訊等產業屢有突破。因此,2018年川普主政以來,高度警戒的美國,逐漸加強對大陸的遏制,並由貿易戰升級到科技戰。

 隨著美國「卡脖子」力道的加強,大陸當局體認到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就是經濟安全、國家安全,因而加速推動產業自主創新,希望減少對國外技術和產品的依賴。然而,由於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創新動力能力偏弱,以致雖然大陸全球專利數領先美國─例如在AI領域取得的專利數是美國的2.5倍─但突破性、顛覆性的技術仍不及美國。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列為2021年前兩大重點任務,並提出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十四五」規劃(2021-2025)首次將「創新驅動發展」單獨成篇;2022年中共二十大再次強調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23年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從政策的層層推進,可感受到大陸的急迫感並確知:自主創新已成為大陸產業發展的主軸。

 歸納來看,大陸的產業自主創新政策,將著重四大方向:

 首先,強化研發。大陸當局一直認為基礎研究是自主創新的關鍵,因此逐年調高研發在GDP比重。數據顯示,大陸研發占GDP比重已由2014年的2.05%上升到2024年的2.68%;若從GDP的總量和增量來看,幅度不可謂不大。

 其次,吸納人才。2020年大陸對虛擬經濟的遏制,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所謂的資本無序擴張;亦是希望將人才逼回實驗室。大陸勢必將持續透過例如之前的「千人計畫」招攬海外人才,更重要的是加強本地人才的培育─例如之前引發震撼的「杭州六小龍」幾位創始人,超過一半都是本土學歷。

 再次,借力外資。與外資合作一直是大陸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的方式;因此,大陸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市場吸引特定外資產業投資;藉此一方面逐漸推動進口替代,減少關鍵零組件的進口,同時學習國際一流企業的技術和經營模式。

 最後,金融支持。2019年大陸成立了被喻為中國納斯達的科技創新板,從首批25家公司掛牌上市,迄今已有589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7.4兆(人民幣,下同),IPO加上再融資金額超過1.1兆。未來將持續推動有利大陸產業創新的金融環境。

 雖然大陸仍存在產業規劃同質化、重覆建設、資源浪費等「內捲式」競爭問題;也必須解決包括一些技術受制美國、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和如何平衡等難題。但無論如何,大陸透過上述四大政策方向推動的產業自主創新,其所建構的更為強大的紅色供應鏈,將進一步衝擊全球產業!台灣如何因應?黃仁勳的做法,或許提供了一種思考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