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805炬識科技執行長暨創辦人顏良修

AI時代下的新型態企業管理

image
AI會帶來系統性的改變,但是,終究不會取代人建立「連結」、產生價值。圖/美聯社

 過去幾年,「敏捷」、「數據驅動」、「自主學習」、「心理安全感」等詞彙成為企業管理界的顯學,但真正落地的組織並不多。管理無法套用模板,我們必須正視企業中的每個團體都有其基因,並非均質狀態,唯有深刻理解人性與關係網絡,才能在變動中創造穩定秩序。企業轉型若僅停留在技術、工具或制度面調整,終將無法觸及核心問題。真正關鍵在於重構企業內部與外部的「連結」,讓轉型不流於表面,而能推動實質經營成果。

 資訊科技與管理學領域雖各自發展,卻在根本思維上逐漸趨同。敏捷文化強調自組織與快速回饋,學習型組織則強調自省與系統思考。以筆者創立的炬識科技為例,炬識科技擴大「專案」與「產品」的作用,在所有的專案或產品之上,再架設一個以兩周為周期的年度內部專案,專門用來分配協調專案間的資源衝突、回顧覆盤各種組織機制與流程。這套制度施行兩年後,團隊成員已充分意識到自己不只是這個系統的零件,而是這個系統自身的一部分,有責任與能力參與其優化與演進。

 傳統企業往往讓員工在不同行政子部門間來回奔波,資訊同步困難、處理標準不一,導致效率低落與風險增加。若能以功能的一體性及產品化思維出發,以「內部服務平台」的思維整合行政功能,便能達到自主協調、快速回應。尤其是行政管理部的人力資源單位,更能在這樣的思維下突破傳統轉變成為「員工體驗設計師」,理解內部使用者的需求,設計出當下剛好的制度,並且不斷迭代改善。

 企業應將組織視為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每位成員都應有自己的節奏與學習路徑(自轉),同時也要與組織目標保持一致(公轉)。這正是現代組織最需要的彈性與協調性。

 敏捷組織的成立,並非只需調整會議節奏與職責分工,更關鍵的是權力結構的重新定義。在AI技術逐漸取代重複性任務的今天,管理者的角色也從控制轉為設計。企業的核心領導人,已不再是居中發號施令的太陽,而更像是提供引力場的行星系統架構者。授權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建構一套能夠支撐自我調整與協作的機制,讓每位夥伴能在明確方向下發揮所長。

 真正的學習與創新,來自於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與自我揭露。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並非軟性概念,而是提升組織韌性與效能的基石。根據Amy Edmondson(1999)研究,心理安全感會顯著提升團隊學習與績效表現。相較於工作進度回報的例行會議,若能更重視彼此感謝與自我反思的環節,打造一個能夠說真話、承認錯誤並願意彼此學習的組織,才具備持續進化的能力。

 AI會帶來系統性的改變,但是,終究不會取代人建立「連結」、產生價值。真正的挑戰,是企業能否抓住這次變革的機會,重構管理邏輯、重寫組織文化,讓管理不再是控制,而是設計;讓組織不再是科層體制,而是一個可自我演化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