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數經濟發燒,民眾手邊的點數可說多到「爆炸」,銀行有信用卡點數、消費有各點數公司爭搶商機,像是統一集團的OPENPOINT、遠東集團的HAPPY GO點數,甚至使用支付時的LINE POINTS、街口幣、全支付「全點」,加上許多業者也有自身的點數機制,因此民眾身邊可說是「點數一大堆」,但規定、使用期限等大不相同,也讓民眾一個頭兩個大。
民間點數公司早就看到這痛點,異業合作、互相交換已經是常態,觀察民眾最愛兌換的還是咖啡、民生用品,如咖啡、衛生紙等最受青睞,也可以看出民眾聰明使用點數,讓效益最大化。國內點數大戰,就是希望藉由回饋點數、贈點的模式,讓消費者更加忠誠,也透過強化自身的優勢,加深對目標客戶群的經營,達到消費者、商家、平台的三贏局勢。
此外,消費者聰明選擇兌點時機以及通路還能放大點數價值,讓點數比兌換現金更有價值,像是週年慶期間、年終都是使用點數的好時點。
另一方面,許多點數公司會與發展成熟的點數平台結盟,經由點數的跨平台轉換,還能帶來新用戶,直接影響點數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像是百貨、航空哩程及各零售通路都有相關的交換點數機制,甚至點數還可以折抵水費、電費、瓦斯費、停車、地方稅、監理規費等,創造點數多元使用場景,可以說是「點數」好好用。
另外,每年也有許多民眾願意幫助弱勢團體,因此公益捐點也是重要的去化點數機制,近幾年也持續成長。
因此,對於銀行公會通過自家銀行的點數可以轉贈、移轉、交換等功能,看起來方便,但作用仍不大,對點數經濟的實際推動仍有相當大的限制,目前看起來只是「隔靴搔癢」,於擴大新用戶仍是無法有太大的幫助,難以擴大使用者的族群跟大餅。
其實要讓民眾手邊的眾多「點數」,不再只是看不到、摸不到、感受不到的一堆數字,應該是要讓點數成為生活更便利、更優惠的好夥伴,也正是銀行在點數經濟上的未來願景跟努力方向,也才能發揮最大的實質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