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31李書良/綜合報導

去產能政策 恐衝擊經濟與就業

反通縮行動更複雜化

為了防止內捲式惡性競爭持續傷害內需市場,近期大陸政府針對行業價格戰發出強硬表態,引發市場對北京可能啟動產業去產能政策的期待。但有分析認為,這項外界關注已久但實施難度極高的反通縮行動,可能反而會衝擊經濟增長和就業市場。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表示,要治理企業的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但路透分析,上述信號不禁讓人聯想到10年前大陸推行的供給側改革,當時大陸官方削減鋼鐵、水泥與煤炭等傳統產業產能,有效扭轉工業品價格長達54個月的下跌趨勢。對比下,截至今年6月,大陸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已經連續33個月下跌。

經濟學家分析,這一輪反通縮可能對就業和整體經濟增長造成衝擊。尤其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加上傳統產業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都讓反通縮行動更複雜化。

與10年前相比,大陸政府面對更多結構性挑戰,包括民營企業比重更高、地方政府與中央在改革激勵上的落差,以及其他經濟領域承接失業勞動力能力有限。

分析指出,10年前大陸的供給側改革透過大規模棚戶區改造吸納過剩勞動力,但當前製造業自動化程度更高,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而消費導向產業本身也因需求疲軟,難以承接失業人口。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若北京啟動去產能進程,政策將更為謹慎與漸進,確保全年經濟增長率維持在5%左右。

報導稱,預計大陸將優先整頓高端製造業領域,包括汽車、電池和太陽能面板等產業。經濟學家認為,大陸正面臨一道艱難選擇題:通過更深層次、時間更短的產能壓縮來迅速擺脫通縮,代價是大量失業;或是維持過剩產能和通縮的長期存在,從而延後就業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