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美國、香港與台灣在內,陸續推動虛擬資產相關法案,又以穩定幣與監管最受外界關注,面對穩定幣監管挑戰,台灣學者與業界討論的兩種主流作法,分別是發行新台幣穩定幣,及海外通用穩定幣種設計適用規則,以兼顧創新與穩定,虛擬資產業的監管逐漸明朗化,讓產業從過去的野蠻生長走向制度化發展。
談及穩定幣的監管措施,亞洲金融科技聯盟主席、台灣金融科技協會名譽理事長蔡玉玲30日指出,台灣正參考國際經驗,思考設計出符合實際應用的監理機制,一種是在台首發的穩定幣,須依照新法規全面審查;另一種是採用已在國外流通的穩定幣,可參考日本採用海外已承認使用的「白名單」制度,由業者公會篩選符合一定條件的幣種,經主管機關備查後,允許於國內次級市場流通,這種方式能兼顧金融創新與市場穩定,並避免不切實際的監理門檻造成交易停擺。
蔡玉玲認為,如欲採用海外通用穩定幣種,可兼顧流通性與實用性,因為台灣應該要著重在發展FinTech,提升在全球FinTech供應鏈地位。她也呼籲政府與產業共同努力,不僅要制定有前瞻性的法規,更應思考如何讓台灣成為2030年亞洲最大金融科技市場中的關鍵技術供應者。監管即是商機,若能讓不同國家在制度設計上更趨一致,還能降低業者跨境成本。
台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理事長高崎鈞表示,法制化發展代表產業即將進入新的成長階段。以穩定幣為例,目前主要應用在支付,但未來發展可能朝向「支付+收益」(如支付寶延伸出的餘額寶)、借貸、收益型質押,甚至交易等方向,虛擬資產與數位金融生態將會重新走一次傳統金融的發展脈絡,只是速度加快。
高崎鈞形容,過去加密資產處於「野蠻生長」階段,市場自由擴張、缺乏規範;未來加入監管後,如同「梯田耕作」,在有規矩與制度的情況下穩健成長,區塊鏈與虛擬資產產業將釋放潛力,在全球資本市場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