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09文/于國欽

新聞分析》通膨率為何無法反映民眾感受?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由食、衣、住、行、育、樂共計360多個項目綜合而成,由於每個人的偏好不同,消費內容也不一樣,近期外食費大漲,外食族感受強烈,但喜歡在家做菜的人,感受就沒那麼深刻了。

 每個人的偏好,就決定了他對物價的感受,同樣買食用油,買沙拉油的人就覺得兩年來價格平穩,而買橄欖油的人則心痛不已,最後綜合成食用油價格走勢時,就無法反映不同族群的感受。

 再如很久才會買一次的電視機,近年價格跌了不少,依主計總處的調查,兩年(112年6月~114年6月)跌了17%,問題是買電視不同於買水果、買便當這麼頻繁,感受到跌價的人不多,雖然如此,編指數的時候也得編進去,於是360多項經加總平均之後,漲幅也就沒那麼戲劇性。

 總體指標難以反映個體感受,是必然的,想想,通膨率什麼時候會讓人覺得準,只有惡性通膨的年代,百物皆漲,這時與個人偏好已無關,編出來的指數完全符合大家的感受,例如1974年物價瘋狂大漲47%,大家都覺得物價指數編得很準,然而在平日有漲有跌的年代,通膨率就與每個人有不小的距離。

 十多年來,各國統計部門也在努力編一些特殊分類的物價指數,例如編購買頻度別的物價指數、富人窮人的物價指數,今年6月通膨率1.37%,看似平穩,但每月至少買一次者就漲了2.5%,這和大家的感覺就接近了一點。

 總體指標是用來反映總體情勢,自然很難接近每一個人的感受,然而,購買頻度CPI、窮人富人CPI、高齡家庭CPI,在反映人們感受上已日趨進步,相信不久的將來,必可雖不中亦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