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陸入夏後多地氣溫飆升,用電需求節節攀升。中國煤炭工業協會7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大陸原煤產量達19.9億噸,年增1.1億噸,創歷史同期新高,再度突顯燃煤發電仍為大陸電力主流。外界關注,在能源保供與落實「雙碳」承諾之間,北京如何保持政策平衡。
另一方面,中歐峰會本月24日將在北京登場,簽署氣候行動聯合公報是本屆峰會的一大看點。但法廣7日報導,歐方提出,除非中方承諾加大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拒絕簽署公報。歐盟執委會氣候、淨零和清潔增長專員胡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表示,「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只有在內容上有突破、雄心上有展示的情況下,公報才有價值。」
綜合外媒7日報導,氣候異常造成今年入夏提早,大陸氣象部門警告,7月7日當周,各地將面臨攝氏37至39度高溫,安徽、浙江、湖北、河南等地區甚至可能突破40度。大陸能源局指出,截至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載衝高至14.65億瓩,較6月底增加近2億瓩、年增近1.5億瓩,創下歷史新高。
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20日開始至8月18日結束,共計30天,雖較常見的40天短,但預料酷暑仍將維持不墜,促使用電與煤耗需求持續上揚。
煤炭在大陸發電結構中仍居主導地位。根據統計數據,2024年大陸發電能源結構中,化石燃料占比約62%,其中燃煤發電高達58.2%;風電、水電與太陽能等低碳能源則占約38%。
煤炭供應方面,6月中旬大陸電廠煤炭庫存約2.1億噸,較3月底增加約300萬噸,可支撐35天運作,為高溫期間保供穩價提供一定緩衝。中國煤協表示,前五個月煤炭增產為迎峰度夏提供了穩定支撐。
大陸原煤產量自2017年以來連續成長,2021年突破40億噸關卡,煤炭供應也與用電高峰同步成長。然而,外界對中國能否如期實現氣候承諾仍抱持疑慮。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於2020年聯合國大會提出「雙碳」目標,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但在高溫衝擊下煤電再度抬頭,也引發外界對該承諾落實進度的觀察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