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的「大而美法案」於美東時間6月30日早上,在參議院就數十條修正案展開馬拉松式投票。但截至台北時間1日傍晚已超過20個小時,連參院多數黨領袖圖恩(John Thune)也不確定還剩多少修正案有待投票,更沒人能預料何時能就法案做最終表決。
參議院一開始以99票對1票的壓倒性結果,把AI監管禁令從大而美法案中刪除,但隨著不少更具爭議與令共和黨內部分裂的修正案進行投票,讓整個投票過程愈拉愈長。
在連續投票後約20個小時,圖恩在受訪時表示,在法案最終表決前仍有「幾個」修正案有待投票,但他未給出具體數字,外界難以推測連續投票過程還要持續多久,參院也無法預估投票表決的時間。
按照原先計劃,參議院30日通過法案後,就可交給眾議院2日表決,以趕上川普定下7月4日美國國慶日期限前,由他正式簽署成為法律。但外界擔心,這場馬拉松式投票可能持續超過一天。
專家認為延長投票可給共和黨有時間爭取機會,說服黨內成員並在最後一刻修正大而美法案,以取得通過法案所需票數。對全力反抗的民主黨來說,可以利用修正案投票來挑起共和黨分裂的弱點。這是一場兩黨各取所需的投票策略。
川普的大而美法案推動減稅同時,要為國防和邊境安全投入更多資源,在稅收減少而財政支出增加之下,削減包括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等社會福利支出,這成為共和黨內鬧分裂的重要原因。
以共和黨的參院議席來看,要通過此法案,最多只能忍受三位黨內成員跑票。目前已有保羅(Rand Paul)和提里斯(Thom Tillis)兩人表明反對。目前黨內反川派的穆柯斯基(Lisa Murkowski)迄今仍未表示會對法案投贊成票,柯林斯(Susan Collins)也未表示在最終表決時會支持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