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際疫情、戰爭等因素影響,全球藥品供應不穩定,學名藥協會表示,政府應盤點國內藥品生產情況,並且建立供應鏈預警系統,加強在地化生產,4,100億元韌性特別預算明列鼓勵國產製藥,強化國產學名藥供應鏈韌性。
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指出,「化療學名藥鼓勵試辦計畫」是推動在地藥品韌性的起點,期望增加化療學名藥品項,盼健康台灣委員會納入更多具藥品實務經驗、政策視野的專家,並參考鄰近國家成功模式,研擬符合台灣國情需求的國產學名藥發展策略。
她指出,疫情過後加上地緣政治影響,各國紛紛鼓勵在地生產以強化自身藥品供應韌性,強化國產學名藥供應鏈韌性已成當務之急,建議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下成立藥品供應韌性小組、4,100億韌性特別預算明列鼓勵國產製藥,另外,生技產業發展條例應新增國產專章,並解除不公平的競爭門檻。
據統計,國內藥品用量原廠藥占31%、學名藥占69%,若從金額來看,原廠藥占72%、學名藥僅占28%,這28%有近一半還是進口學名藥,顯示國產藥品只能分到14%的藥價份額。
美國為鼓勵藥品在地生產,透過關稅與最惠國待遇藥價政策,逼迫藥品回流美國生產,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刪除不必要的規定、簡化審查流程,在工廠正式運作前提供早期技術支援,縮短建廠時程。此外,日本健保價格制度更是偏好國內製造,給予國產原料藥較高價格評價,2024年厚生省補貼明治製藥和鹽野義製藥投資原料藥生產設施,共補貼設備投資約日圓550億元。
歐盟執委會則成立「關鍵藥品聯盟」,強化在歐盟生產以強化關鍵藥品供應安全;英國政府則以預付報酬制,確保抗生素新藥在地供應;德國提供稅收減免與研發資助,鼓勵在地設廠。法國設立歐元10億元基金補助醫藥生產回法國,國家藥品清單制定「戰略藥品」,優先採購在地供應者。
製藥業者認為,鼓勵在地生產,強化自身藥品供應韌性已成趨勢,期盼政府能增加學名藥品項,助力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