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藥品供應韌性,健保署8月1日起擴大癌症化療學名藥獎勵政策,涵蓋15個成份、100個品項,藉由處方獎勵機制,擴大醫療院所的使用率;預料中化、東洋、南光、杏輝、友華等至少八家本土藥廠,可望成為首波受惠公司。
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認為,此舉可強化我國藥品供應鏈的韌性與穩定性,進一步吸引藥廠投入更多資源研發與製造,是台灣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里程碑。
依健保署計畫,8月起,醫療院所開立學名藥化療藥物,每張處方可獲150點獎勵,整體藥費規模達16億元,適應症包含乳癌、腸癌、肺癌等,希望將學名藥占率從43%提升至70%。
初步統計,中化、東洋、健喬、南光、美時、永信、杏輝、友華等八家本土學名藥老藥廠,都有機會擴大癌藥市占率,助力業績成長。
核心事業體鎖定癌藥的東洋,鑑於肺癌成為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的首位,已成立肺癌團隊,相繼引進單抗注射劑與標靶口服藥物,自製化療學名藥Pemetrexed,與他廠免疫藥物Pembrolizumab合併用藥,已獲得健保給付;另外,中化和永信也有肺癌藥上市。
布局大腸癌領域的有杏輝、永信;南光開發的癌藥則涵蓋消化器癌(如胃癌、直腸癌、結腸癌)、肺癌、乳癌等;美時在艾威群入主後,行銷渠道已延伸到美國、東協等市場。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不論學名藥或生物相似藥,在國外使用相當普及。健保為推動多元用藥,維持藥品供應穩定性,去年推出生物相似藥的鼓勵計畫,使得生物相似藥市占率從7%增至14%,今年8月也會對學名藥祭出鼓勵計畫。
健保署去年7月起推動「使用生物相似藥品鼓勵試辦計畫」,健保收載的生物相似性藥品占整體同成分藥品11.9%(共計十個成份、36個項目),較2023年7.38%明顯提升。
健保署表示,透過擴大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使用,可強化供應穩定、提升用藥可近性,也有助活絡本土製藥產業與促進市場公平競爭。據統計,2024年已納入條件價的學名藥品達36項,藥費支出約30億元,占整體學名藥支出3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