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指出,台灣上市櫃企業家數計1,869家、台股總市值將近80兆,資本市場處於「最好的時刻」;台灣家族企業明確進入「共治年代」,凸顯經營權與管理權分離的趨勢,而具備強勁營運實力與國際化潛力的「中堅潛力企業」持續浮現,若能更多著墨於「多元成長」與「行動型董事會」的組建,將帶出未來台灣企業的重要轉型。
台灣董事學會4日舉辦「2025董事學會年會」,主題為「共治時代下的標竿作為」。會中獨家發布第12年的〈台灣董事會白皮書〉以及〈2025外資精選百強榜單〉、〈外資精選台灣金融十強榜單〉及〈中堅潛力獎〉,今年共選出169家優質中小型股。
〈台灣董事會白皮書〉點出這些「中堅潛力企業」面臨的挑戰,呼籲企業應強化董事會治理,股東角色應由「股東行動主義」轉向「股東夥伴主義」,強調長期承諾與價值共創。
《外資精選台灣百強榜單 (Taiwan FINI 100)》以市值達5億美元以上的台灣上市櫃興櫃企業為入選門檻,並綜合評估過去一年外資持股金額變動趨勢,從市場面、基本面與永續面三大面向出發,模擬外資評估企業的核心邏輯,客觀篩選出百家最受國際投資人青睞的優質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元太、材料KY排名該榜單的前五名。
蔡鴻青分析,台股的上市櫃企業結構性改變,2012至2024年以來,家族企業家數和占比變化最大,家數占比自75%減少至66%、市值占比自64%減少至27%;大型企業家數如今的占比僅4%,市值占比卻高達72%,且科技業占比自早先的5成上升到7成。
他也提醒,台灣企業正呈現兩極化發展,大型企業集團持續巨頭化,大型企業50大,每家市值都破兆元,小型企業微型化且競爭力急遽下滑。由於大型企業不是只有變大,打群架的態勢也出來,使得小型、中型、不能接班的企業都慢慢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