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歐美資金因一連串國際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空,大舉撤出香港,但今年以來香港資本市場明顯回暖。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長陳茂波2日指出,過去半年流入香港的資金中,歐美資金比例明顯增加,主要以長期基金為主,反映外資對香港經濟信心回升。
根據香港官方統計,截至5月30日,銀行體系總結餘已升至1,734億港元,較去年底的448億元大幅增加,顯示資金流入動能強勁。
綜合港媒2日報導,陳茂波當天出席香港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時表示,今年前4個月,香港銀行總存款增長4.1%,其中港幣存款升幅達4.4%,資金多流入銀行體系,部分出於避險需求。
他指出,「除了中國大陸資金,自去年9月24日港股止跌回升以來,歐美資金流入比例顯著提升,長期基金比較多。」意味著歐美資金成為推動這波港股反彈的重要力量。
除了資金回流之外,港股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也迎來熱潮。據統計,5月份香港IPO累計募資金額突破560億元港幣,創下自2021年3月以來單月新高,年初至今累計募資金額達774億元港幣,已達去年全年水平的近九成。
分析指出,受到人工智慧投資熱潮帶動,加上資本市場氣氛回暖,港股今年在亞洲市場中表現領先,IPO活絡也進一步提升市場深度與廣度。
然而,在內需層面香港仍有隱憂。陳茂波坦言,過去一段時間香港消費力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港人北上消費、消費習慣轉變、房市回調與地緣政治等。他表示,隨著港股向好,市民信心有望回穩,消費氣氛將逐步改善,目前應聚焦穩住房市,以提振整體經濟動能。
至於是否向旅客發放消費券以刺激內需,陳茂波表示,這需要審慎考慮,若對旅客與市民同時發放,對政府財政壓力將不容忽視,政策設計須通盤評估。
另外,他重申2025年全年實質本地生產毛額(GDP)增長預測維持在2%~3%區間,基本與整體消費者物價通膨率,分別預估為1.5%與1.8%。反映港府對未來經濟發展仍持審慎樂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