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518文/呂俊儀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 扮橄欖球傳鋒 領軍破難關

image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圖/TASA提供

 「是後盾、承擔、也是舵手」,國家太空中心(TASA)承載台灣太空夢,但從零到一、粗製到精心雕琢,零部件、系統整合等等每一步都需要學習曲線,失敗當然是日常,對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來說,每每遇到「卡關」,可能導致計畫延誤,擁有學術及整測等實務經驗的他,扛下責任,扮演橄欖球比賽中穿針引線的傳鋒「9號」角色。

 太空中心近期已完成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修正,相比原本計畫,增加更前瞻的火箭、B5G項目,但難度也大增,期程拉長,不過,第三期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最主要打頭陣的就是10月升空的高解析光學遙測衛星—福衛8號。

 據TASA介紹,福8承襲福衛5號本體設計的台灣自主研發能量,並兼具先導型衛星通用平台角色。顧名思義,衛星通用平台會是未來台灣產學研投入太空產業領域的墊腳石,因為在光學遙測部分,元件、系統整合自製比率將更提高,甚至串起產業供應鏈的雛形。

 這項太空計畫過程不那麼順遂,吳宗信2021年接下國家太空中心主任,當時眼看福8進度延宕,決定自己親自「跳進去」,2022年暫代福衛8號計畫主持人,時間長達半年。

 過程中,他決定改變TASA過去管理計畫方式,期間組成臨時小組,成員包括各功能組重要的領導者或是過去有明顯技術貢獻者,每周開會釐清碰到的問題,一起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案,促使大家主動參與,貢獻己身專業意見,一起發想解決問題的方式,消弭歧見、凝聚共識後再落實到工作會議,加速計畫推進。

 近年因應全球太空發展熱潮、以及轉向產業發展的趨勢,針對後續衛星計畫,吳宗信讓衛星本體上得以附掛更多酬載,突破以往國家任務衛星的思考模式,為國家太空計畫開創更多可能性。

 雖然因此提高了衛星本體設計的難度提高,但也讓自福8之後的衛星計畫,都能夠承載更多台灣產官學研的研發及驗證需求,提升衛星計畫綜效。

 福8完成關鍵構型改造後,吳宗信已交棒目前的第三任計畫主持人,也因為吳宗信親自「撩落去」,讓福衛8號成為TASA成立30多年來唯一一個歷經三任計畫主持人的衛星計畫。

 隨著福衛8號規劃下半年升空,「太空阿伯」吳宗信近來更忙碌。就像當初接下太空中心主任職位,看清楚自己「9號」角色,把不同專長的人湊再一起互通有無,判斷該把球丟給前鋒繼續攻,還是給後面速度快的人衝。

 進公部門三、四年時間,儘管吳宗信公開場合依舊時常「老師」上身,在立法院面對立委質詢,為了解釋計劃,會從艱深的技術,講到執行過程與內容「眉角」,跨部會合作的記者會上也滔滔不絕講科研原理,還被「老闆」國科會主委吳誠文適時「勸說」,但換了位子沒換腦袋,或許在發展未知的太空領域,就需要具有這種人格特質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