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報稅季,基金投資人常因配息、資本利得課稅問題感到困擾,根據基金平台整理最新報稅要點,提醒民眾依基金註冊地、收益來源、所得級距不同,境內境外課稅有別,並建議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應考慮最有利的課稅方式如是否參加配息等。
中租基金平台指出,投資台灣境內基金時,若選擇「累積型」級別,可享資本利得免稅的好處,適合長期投資人與退休族使用。至於有現金流需求者,則可透過「母子月月領」機制,以母基金定期贖回方式取代傳統配息,每月領息不但不產生稅負與健保補充費,因這部分是屬於資本利得性質,也無須納入綜合所得稅計算。
境外基金所有資本利得與配息均屬海外所得,須依最低稅負制課稅。但基本所得未達750萬元,實務上多數小資投資人仍不需繳稅,只有基本所得額超過750萬元者,先扣除750萬元後,再就其餘額按20%稅率計算基本稅額。
基金業者表示,報稅期間基金投資人需釐清不同基金與報酬來源之課稅差異。以境內基金為例,若配息來源為國內有價證券,將被列入綜合所得,適用27萬元儲蓄特別扣除額。但需注意的是,單筆配息超過2萬元時,仍須課徵健保補充保費,補充保費費率是2.11%。若境內基金或境外基金配息來源為海外資產,收益被歸類為海外所得,當年度超過100萬元才須申報,且可與不同基金損益互抵。基金業者也建議,投資人應依資產部位與家庭狀況妥善規劃,避免誤觸稅負門檻。
基金平台提醒,領取台股高股息基金配息者,可根據年所得選擇合併課稅或28%分離課稅方式,若年所得低於133萬元,可選擇合併申報8.5%稅額抵減,上限8萬元,建議將年度股利控制在94萬元以內以發揮最大效益。
基金業者強調,除了高資產投資人外,還有兩類人即房貸族及退休族報稅期間也應特別注意。房貸族雖能用房貸利息抵稅,但前提是配息未吃掉27萬元儲蓄扣除額,若投資境內配息型基金,恐壓縮抵稅空間。至於退休族通常仰賴每月配息支撐生活開銷,若單筆配息金額大,除需課稅外,還可能產生額外補充保費。